植物的吐水量因品種不同而有差異。據觀測,芋頭的一片幼葉,在適合的條件下一夜可排出150滴左右的水,一片老葉更能排出190滴左右的水,水稻、小麥等的吐水量也較大。
植物的“流汗”是一種生理現象,是為了保持植物體內的水分平衡,也是為了使植物能正常生長。
植物的“汗”一般在夏天的夜晚流出,有時在空氣潮濕、沒有陽光的白天也會出汗。化驗一下就知道,植物的汗水裏含有少量的無機鹽和其他物質,它與露水是有區別的。
植物為什麼需要睡眠
科學家說,植物也需要睡眠。有種小草叫紅三葉草,白天在陽光下,它的每個葉柄上的三片小葉都展開在空中,可晚上卻隻有一種樣子,三片小葉折疊在一起,垂下了頭。像紅三葉草的葉子每逢晚上或在黑暗中有閉合的現象,一些植物工作者稱之為“睡眠運動”。
植物的葉子會睡,植物的花也會睡。夜晚,蒲公英的小花向上豎起閉合,胡蘿卜的花向下垂頭,都表明它們已經進入了“夢鄉”。不過,晚香玉和夜開花等植物是在夜晚怒放的。
最早發現植物睡眠運動的人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一百多年前,他在研究植物生長行為的過程中,曾對69種植物的夜間活動進行了長期的觀察,發現一些積滿露水的葉片,因為承受到水珠的重量而運動不便,往往比其他能自由運動的葉片容易受傷。後來他又用人為的方法把葉片固定住,也得到了相類似的結果。達爾文雖然無法直接測量葉片的溫度,但他斷定,葉片的睡眠運動對植物生長極有好處,也許主要是為了保護葉片抵禦夜晚的寒冷。
最初,解釋植物睡眠運動最廣泛的理論是“月光理論”。提出這個論點的科學家認為,葉子的睡眠運動能使植物盡可能少地遭受月光的侵害。因為過多的月光照射,可能幹擾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機製,損害植物對晝夜變化的適應。
除了以上二種解釋外,大概還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晚上比白天冷,夜晚閉合葉子和花朵,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凍的侵襲;二是閉合可以減少水分的蒸發,有保持適當溫度的作用;三是熱帶植物的葉子往往在白天閉合,也是為了減少葉麵水分的蒸發;四是夜晚開花的植物白天睡眠,有防止水分和體溫過多散發及防止昆蟲搗亂的作用。此外還有鉀離子濃度改變及生物鍾控製等等解釋。
總而言之,植物睡眠與人和動物睡眠一樣,都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領,是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和發展。
為什麼會出現食蟲植物
食蟲植物大都生長在貧瘠的環境中,為了生存而演化出特化的器官引誘和捕捉昆蟲,且能將捕獲的獵物消化和吸收,來獲得額外的養分以維持生長和繁衍。這種奇異的植物之所以食蟲,並非是它們的一種嗜好,而是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的必需手段。
食蟲植物大多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的沼澤地、水塘或水沼中。在這些地區,盡管有較好的日照條件,有較高的溫度,但這些地區的土壤均較貧瘠,且呈強酸性。對於植物來說,這樣的生存條件的確太嚴酷了,尤其缺少植物生存所必需的氮和磷。在生存競爭中弱小的草本植物,顯然無法和強壯的木本植物相比。捕捉昆蟲類小動物,可以從中吸取必需的氮和磷,所以就形成了普通植物向食蟲植物進化的現象。
於是,經過漫長的歲月,一些草本植物逐漸把自己的莖葉轉化為專捕蟲的捕食器官了,從而形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食蟲植物了。
為什麼植物能“吃人”
在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有一種植物叫日輪花,它的葉子長得非常鮮豔、嬌美,花生在中央,會發出陣陣誘人的馨香。表麵看來它與一般植物一樣,但是如果有人去碰一碰它的花、葉或莖,就會發生很危險的事情。這種植物的葉子非常的靈敏,而且力量很大,一旦遇到外力侵害,就會立刻像鷹爪一樣的伸卷過來,把人死死的抓住。這時,從花朵周圍隱蔽的地方就會爬出一群大蜘蛛,然後瘋狂地對人們進行吸吮和咀嚼。
另外,生長在印尼爪哇島上的奠柏,它的枝條長長的一直可以拖到地麵上,隨風飄揚,如果有人或動物碰到它,它的枝條會立刻彙攏起來,把人緊緊纏住。同時它還分泌出一種粘液。人被勒死屍體腐敗後,就成了樹的營養,直到屍體被吃完以後,它的枝條才又重新舒展飄揚,恢複原來的樣子。
在非洲中部和美洲南部,還有一種樹,樹身粗矮,枝上有一簇簇葉狀的枝芽,表麵看起來瘦小柔韌,但是它的芽卻像匕首一樣,葉的邊緣都是刺。平時,它像鋪好的、掛著綠色帷幔的臥榻,若有人碰上它,刹那間枝芽躍起便把人的身體嚴嚴實實地網在裏麵,然後迅速用自己的武器“匕首”一樣的枝芽,刺入人體,直到吸盡最後一滴血。然後把屍體拋到一邊,再恢複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