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對人類未來的預測(2)(1 / 3)

自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姆斯特朗成功地登上月球並留下人類的第一雙足跡起,人類就產生了一個夢想——到月球上去生活!此時對人類來說,月球已不再是孩提時候神話中神秘的月亮公公,不再是我們可望不可及的夢想或幻境了。美國前總統肯尼迪曾宣布了一項在2019年實現“阿波羅”計劃重返月球並征服月球為第二個“地球”的宏偉目標。一些有卓識的實業家也提出到2030年在月球創辦月球飯店的發展構想。如果上述計劃屆時實現,那麼去月球旅行,或在月球上居住生活也就不會是幻想了。

月球地表溫差很大,在沒有太陽照射的地方終年都是黑夜,向陽背陽兩麵有的地方溫差甚至達到幾百度以上。所以,人類如果要在月球上居住,必須在建築居民區時找到一個比較接近地球生存環境,溫差較小適合人類生存的理想地帶。於是,人們就在月球的地軸兩極緯度5度的地方,找到了一片氣溫基本穩定在零度左右,又處在不完全黑暗的地方,認為應該是人類比較理想的選擇地點。考慮到月球溫度的急驟變化及宇宙間其它危害物的襲擊,科學家們認為最好開掘月球表麵一米以下的熔岩隧道作為居住點較為適宜。這樣不僅在工程上比較簡單,而且還可以把外界各種不利因索限製在最小範圍內。

在月球上生活和在地球上生活最大的一個差別就是引力問題,因為月球引力僅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如果要把月球引力變得與地球相類似,再現地球一樣的自然環境,就必須建造一個大半圓形狀的球形建築,以保證空間裏的氣壓和引力,並且具有防止宇宙輻射等有害物的功能。

月球上的居住屋(這裏指以月表麵為居住條件),內部裝飾和設備與地球上的幾乎沒有什麼差別,室溫控製在18~25度左右,如在地球上的春天一樣。隻是整個房間裏找不到一扇窗戶,四麵都是堅硬的牆壁,牆壁上掛有大型平板彩色熒光屏,從屏幕上就可以盡情地觀察到整個居民區以及宇宙間的萬千景色,猶如身臨其境般地生活在宇宙中一樣。

人們將會利用月球上的某些物質來提取氧氣,也可以利用燃料電池進行化學反應生產一定的氧,使之產生一種人為的生態循環能力,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態環境。由於月球上沒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空氣中含有濃度極高的二氧化碳,這樣也可以把二氧化碳通過離子交換膜濃縮為再生潔淨的空氣,然後在固體電解裝置中分離出氧氣,供人需用。

生命離不開水。根據近幾年的探測研究,在月球表麵常年沒有陽光照射的地方,發現了類似冰一樣的固體透明物。目前正在研究是不是冰塊,如果是則給人類減少了一個最大的問題,如果不是,隻能通過化學的方式來製造水。另外,對人體排泄物及其他廢物,可以采用在高壓容器中高溫“燃燒”的方式進行處理,同時可以得到氨、硝酸、噒、鈣等副產品,作為化肥使用。

隨著美國宇航局征服月球計劃的出台,相信經過不懈努力,用不了多久,我們人類就會征服月球,並使之成為我們生存的第二個家園。

人類與克隆技術

克隆技術是什麼

克隆是英語單詞clone的音譯,clone源於希臘文klon,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無性繁殖或者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克隆的內涵已經擴大了,隻要是由1個細胞獲得2個以上的細胞、細胞群或生物體,由一個親本序列產生的DNA序列,就是克隆;由此分化所得到的細胞、生物體就是克隆細胞、克隆體。克隆細胞與母體細胞的基因是完全相同的。

現在,克隆技術已經曆了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由一個細菌複製出成千上萬個和它一模一樣的細菌而變成一個細菌群;第二個時期是生物技術克隆,如DNA克隆;第三個時期就是動物克隆,即由一個細胞克隆成一個動物。

1997年2月,英國科學家成功地應用克隆技術培育出了綿羊“多利”,這在世界上尚屬首次。

羅斯林研究所——多利誕生的“搖籃”

位於蘇格蘭愛丁堡的羅斯林研究所,可說是多利誕生的“搖籃”。那麼,這家研究所是專門研究克隆的嗎?它以前是幹什麼的?它從什麼時候開始從事克隆方麵研究的?

其實,羅斯林研究所是從1993年才開始投入研究工作的。它的前身是動物繁殖研究所,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一個既簡單又緊迫的原因而建立起來的:當時,德國的潛艇阻止了所有的船隻抵達英國,英國人麵臨著饑餓的威脅,為了解決廣大民眾的糧食問題,於是,英國有關部門建立了這麼一個研究所。它在當時的主要任務是利用新興的基因技術,解決在本國生產食品的問題,畢竟“民以食為天”嘛!

羅斯林研究所分子生物學家約翰·克拉克博士說:“人們如今感覺到的是為治療艾滋病和癌症所進行研究的壓力,而在40年代,這裏麵臨的是生產食物的壓力。”這一研究所在當時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到了60年代末,英國的農業生產水平已經趕上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食品問題已不再是該研究所的主要任務了,因此,動物繁殖研究必須“轉崗”,必須找尋新的研究課題。經過醞釀和討論,研究人員決定將它改為分子生物和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即如今的羅斯林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