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魯東南沿海的一些龍山遺址也以各自的特色成為研究的重心。日照市附近的兩城鎮遺址規模巨大,據估測有一百萬平方米,是山東龍山文化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個遺址。而且兩城鎮的研究史也十分久遠,早在1934年這裏就有了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山東龍山文化的出土玉器數量較少,兩城鎮還是目前為止出土玉器最多的一個地點。
日照附近最靠海的位置還有一個東海峪遺址,這處龍山文化遺址的延續時間不長,但是在這裏發現的房屋基址采用了分層夯築的方法,並且還出現了台基式的建築,這些對中國古代十分流行的夯土台基式建築的發展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先驅意義。
另一種對中國建築史產生影響的技術也同樣發現於日照地區的遺址中。在堯王城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了另一類台基式建築,這類房屋的構築程序中有一個重要環節是以土坯為建築材料,采用了錯縫壘築技術,這在山東地區不僅罕見,在同時期的其他文化中也沒有發現。
眾多城址和台基房屋的發現令山東龍山文化的建築技術成就顯得極為突出,在許多龍山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石灰塗抹的房屋地麵,甚至是石灰窯,這些發現令山東龍山文化在中國建築史和城市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原始文化的發展自然也離不開它的經濟生活和生計基礎。從密集的遺址分布狀況上分析,穩固的定居生活構成了龍山人農業生產大力發展的前提。與同一地區的先行文化大汶口文化相比。龍山文化的農業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主要表現在了農具種類和比例的變化上,生產工具中,石、骨、蚌類的農具比例都有大幅度的增長,而農具的種類也比早期文化豐富許多,特別是作為收獲工具的石鐮和石刀,形態大小都和現在當地農村使用的鐵製的同類工具十分相似。盡管在龍山文化遺址中穀物遺存發現很少,但是大量窖穴坑和大型陶容器的發現必然與剩餘食物的儲存有關,這也為農業生產的規模提供了一個佐證。此外,從大汶口文化晚期開始逐步發展的釀酒業到了龍山文化時期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一點學者們是由儲酒飲酒器具的發達程度中有所了解的;而酒的大量飲用也同樣可以反映農業生產的規模。
龍山文化中出土的動物和魚類骨骼以及漁獵工具也說明家畜飼養和狩獵活動在當時龍山人的生活中仍然占有一定的分量,然而同發達的農業相比,可能比重就要略為減弱了。當然,在勢力範圍如此廣闊的山東地區,龍山文化的發展也不平衡,因此地處泰山南北地區的聚落中,就很難看到像膠東半島或是魯東南沿海地區這樣眾多的漁獵類遺存,這種依據不同環境選擇的不同的生計體係和今天的發展又是何其相似!
農業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也促進了社會的分化和勞動力的剩餘。所以,到了龍山時期,手工業生產開始蓬勃發展。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陶器製造業的高超成就。從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出現陶器,到秦漢之後陶容器生產的逐漸衰敗,這是一個曆時近萬年的過程,而龍山文化的製陶業當之無愧達到了這個過程中的頂峰。快輪製法是龍山文化陶器最常用的製作技術,這不僅提高了效率,也使成器外形更為規整、線條更為流暢;龍山文化的製陶工藝已經發展得十分合理,能夠根據不同的功能來配製不同的陶土原料,並使用拚接技術使陶器可以十分巨大而又堅固;燒造的工藝水平則可以由龍山文化所特有的白陶和黑陶上得到表現,根據專家的實驗研究,龍山文化這種以高嶺土為原料的白陶所需的燒成溫度在1000度以上,幾乎可以與幾千年之後才出現的瓷器燒製水平相媲美,而色澤光亮、器體纖薄的黑陶燒製技術更要複雜得多,不但要有密閉的燒製環境,還要有適度的滲碳,否則就無法得到透黑的效果,甚至今天的複製品都難以達到龍山黑陶這樣的標準,由此可見其“高科技”含量甚高;除了技術方麵的成就,龍山文化陶器的藝術水準也令藝術史家們嘖嘖稱奇,龍山文化的陶器種類繁多,與之前後同一個地區的文化相比是絕無僅有的,而美觀典雅的造型、簡潔的紋飾和分明的棱角處理即使依照今天的審美標準也是極具現代感的,很多實用陶器和隨葬禮器,本身就是一件件的藝術品,五千年的風雨,不由令人為這美的永恒存在而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