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科技進步與北京城市發展(三)(1 / 1)

4.大大加快了城市基礎設施與環境建設,為促進經濟發展及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創造了條件

在科技進步的帶動下,城市水、電、氣、熱、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展,供應能力與覆蓋範圍逐步擴大,保障能力大大提高。近年來,堅持將城市基礎設施及環境建設放在城市建設的首位,重點加強交通、能源、水源、通訊廣播、環境綠化及城市防災六大係統的建設,並開通了衛星及數據通信、可視電話、視訊會議、多媒體教學、遠程醫療等多項新的電信業務服務,同時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現有基礎設施的利用潛力,基本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服務與管理體係,為增強城市功能、促進經濟發展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加強城市環境建設與保護。通過大量引進天然氣、增加電力供應以及嚴格控製高耗能工業發展、調整工業與產品結構、大力開展工業節能技術改造等,逐步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控製大氣汙染創造條件。將環保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以大氣汙染治理為重點,加強水源保護與水汙染治理及工業廢棄物及生活垃圾處理、形成新的環境建設與保護機製。水資源整體保護與利用方式開始逐步由“以需定供,重供輕管”向“以供定需,供管並重”的方向轉變,節水技術和汙水處理回用技術在農業、工業及城市生活用水領域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推進了環保規劃、治理、監測、科研等技術工作水平的提高,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環保管理體係和監測網絡,人們環保意識明顯提高。

5.改變著人們對保護曆史文化資源的認識,推進了曆史城市的保護和城市的有機更新

北京豐富的曆史文化遺存是北京城市現實與未來發展中極其寶貴的曆史文化資源。在促使舊城富有現代氣息的同時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一直是城市發展中麵臨的主要問題。

50年代舊城改造中,建築技術的發展為有效實施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北海大橋改建中采取舊橋南側原樣展寬方案,在改善交通的同時,保護了團城和橋兩側漢白玉欄杆,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風貌。1958年打通延長了東西長安街,形成新的東西軸線,並依靠技術的進步成功地改造了天安門廣場,新建了人民大會堂和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保持了中軸明顯、嚴整對稱的傳統格局,形成新舊建築和諧、壯麗開闊的嶄新麵貌。自1950年至80年代中期,在經濟發展與建築技術進步的帶動下,北京舊城的危舊房改造不斷發展,隨著新建築建設、道路拓寬和市政設施建設,部分舊城居民的居住與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同時也使城市麵貌發生了新的變化。80年代至90年代,從整體著眼,保留、繼承和發揚舊城的獨特風貌並有所創新,同時從落實文物保護規劃、建築高度控製、整治河湖水係擴大綠地麵積、改善交通、調整用地以及落實重點保護與改造地段要求等方麵提出具體規劃原則和要求。近幾年,製定並不斷深化實施了《北京市區中心地區控製性詳細規劃》和《北京舊城曆史文化保護區保護和控製範圍規劃》,進一步突出並落實了對傳統中軸線、傳統製高點、傳統景觀線、曆史水係和以故宮為中心的皇城核心地帶的保護要求,擴大了對舊城曆史精華地段的保護範圍,為落實規劃控製與實施創造了條件。

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推動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發展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先導與基礎作用,不斷帶來一些新的變化與發展。促進了規劃觀念與整體保護意識的提高,逐步樹立了通過發展加以積極保護和通過積極保護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思想觀念與方法,保護規劃不斷完善,為推進曆史城市的保護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50年來科技進步與創新,大大促進了首都經濟、社會、文化的全麵發展,使城市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也促進了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工作觀念與方法的轉變,逐步確立了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不斷解決現實矛盾與問題,推進城市法製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實現經濟、社會、文化、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但由於受包括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在內各種條件的限製,北京城市發展中麵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矛盾突出,基礎設施承載能力與城市建設規模的擴大和完善首都城市功能的要求不適應;全市人口和建設量的80%都集中在市區,建設用地供需失衡,綠化空間不斷縮小,城市布局與城市發展的矛盾突出;大氣、水等環境汙染依然嚴重,與首都國際化大都市地位不相稱;舊城改造與古都風貌保護矛盾,曆史文化名城保護麵臨越來越大的困難等。21世紀科技進步與創新,為解決這些矛盾與問題帶來新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