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北京市城市規劃院總工程師)衛星城的出現是伴隨大城市的形成,而且隨著大城市人口、產業過於集中並產生資源、環境等一係列問題之後,人們作為解決“大城市病”而提出的一種城市發展模式。
20世紀初以來,受霍華德的“田園都市”的影響,首先在歐洲,後來在美州等各地,陸續建設了一批“衛星都市”和“新城”。50年代中期,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在城市規劃中也提出發展衛星城的設想,並付諸實踐。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實踐,成敗與得失,褒貶不一,議論紛紛。從北京的實踐來看,在建設發展衛星城的過程中,僅管出現過挫折、走過彎路,但畢竟走出了一條探索之路。
研究北京衛星城,離不開北京大城市發展,離不開市域及周邊地區人口、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本文試圖從北京發展衛星城的過程,分析衛星城發展的問題,正確評價和認識衛星城的作用,展望21世紀中葉北京大城市的發展和衛星城的發展前景和途徑。
一、北京城市發展的簡要回顧
(一)北京是一座具有悠久曆史的城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有800多年的建都史,從遼代開始,逐步演變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由上表可以看出,曆史上的北京,作為首都地區,從遼代開始,都城的名稱和城址略有變化,首都的轄區範圍麵積都比較大,東南直抵渤海灣,東部曾到遵化、豐潤一帶,西部也到易縣、南部曾達保定、文安一線,北部大都以長城為界。境內的州、縣城所在地都有悠久的曆史。
現在的北京舊城是在元大都基礎上,經曆明、清兩代發展而成。北京是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長城、天壇、頤和園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986項,共中國家級有35項。市區有25片曆史文化保護區。
(二)北京市西北為山地,東南為平原。在總麵積為16800平方公裏的市域內,山地占62%,平原占38%。
北山統稱軍都山,屬燕山山脈,西山屬太行山脈,北山、西山在南口附近會合,山前為一片平原,西北高,東南低,又稱北京灣,是華北大平原的北端。
平原邊緣為低山丘陵區,海拔200—500米,西部中山區一般海拔為1000—1500米。全市最高的山峰有西山的靈山海拔2303米,北山海坨山海拔2242米。
山區還有兩個半盆地,即平穀盆地、懷來盆地。
市域東北密雲水庫現在成為北京的重要水源地。西北方向的官廳水庫也曾為北京市的水源地之一,後因上遊汙染,水質惡化,不能作為飲用水源。境內分布有拒馬河、永定河、溫榆河、潮白河、NB922河五大水係,屬海河水係,由海河彙入渤海灣。
北京市區就座落在永定河衝積扇的頂部,依托西山、北山,麵向華北大平原,周圍環境形勢很好。
北京氣候屬南溫帶亞濕潤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常年風向冬季以偏北或偏西北風為主,夏季以偏南風為主,同時由於山區、平原交界的地理特點,使北京有明顯的風向變化,南風和北風晝夜交替出現。
北京年平均溫度11—12℃,年降水量640毫米,大都集中在夏季。
從自然條件角度看,北京也存在著影響、製約城鄉經濟發展的因素。
1.旱澇災害頻繁。季風氣候特點使降水季節和年際變化很大,且分布不均,北京市域內年降雨700mm以上地區就有三處,懷柔雲蒙山區,房山貓耳山、平穀與興隆交界的山區,1960、1972及80年代初連年大旱,1939、1959、1963、1994年又發生洪澇災害。幹旱使水資源瀕臨枯竭,水澇造成排水困難,城鎮防洪任務加重。
2.地震災害。北京市域平原地區有近6000平方公裏的地震基本烈度8度區,其餘為7度區,據曆史記載,從公元前1831年至1890年的3800年間,五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80次,近千年已有四次地震高峰期,1057年固安地震,1679年平穀三河地震和1976年唐山大震都對北京造成損失,城鄉建設活動一定要考慮地震災害的影響。
3.泥石流、滑坡。北京西部的門頭溝、房山山區和北部的懷柔、密雲及平穀山區都有泥石流災害發生的記錄,1949年以來,災害性泥石流就發生過22次。
(三)北京又是一個迅速發展的城市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京,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1949年的市界麵積707平方公裏。人口160萬人,城市建成區麵積也隻有100平方公裏。
從1949年到1958年,北京經過五次擴大邊界,使市域麵積達到16800平方公裏,共有18個行政區(縣),其中市區8區。
北京市區縣概況經過50年的建設、發展,到1999年,市域常住人口已達1099.8萬人,其中城市人口747.2萬人(其中分布在市區為611.2萬人),市區建成區麵積已達490.1平方公裏。此外還有250萬流動人口,其中暫住人口約150萬人。
改革開放以來,從1978年到1999年的21年間,北京市總人口增加307萬人,其中非農人口增加304萬人。
從表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域人口增加主要是非農人口的增加,在自然增長率不斷下降的情況下,非農人口仍不斷增加,表明人口的增長主要是遷移增長。
另據統計,在1986—1996年的11年間,市區城市人口由499.6萬人增加到595.8萬人,共增加92萬人,其中90.9萬人(占94%)是增加在朝陽、海澱、豐台、石景山四區,同期北京市區建成區麵積也由380平方公裏,擴大到488.13平方公裏,淨增108平方公裏。這就表明:北京人口的增加主要集中分布在市區,城市空間的拓展也集中表現在市區的蔓延。
50年間,北京市域擴大了23.7倍,市區建成區擴大4.9倍,市區人口也增加了近4倍。
北京今後仍將發展,但問題在於如何發展。
(四)北京的經濟發展經曆曲折過程
50年代,北京提出變消費城市為生產城市。同時提出建設“經濟中心和強大的工業基地”,60年代、70年代建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係”。形成以鋼鐵、石油化工、機械儀表為重點的門類齊全的工業基地,全國統一劃分的工業部門有130個,北京就占120個部門。北京的重工業產值一度高達63.7%,僅次於重工業城市沈陽,而第三產業卻相對滯後。
80年代,中央對北京工作發出四項指標,北京城市性質定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不一定要成為經濟中心,要把北京建成全中國、全世界社會秩序、社會治安、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最好的城市,要把北京變成全國環境最清潔、最衛生、最優美的第一流城市。北京要發展適合首都特點的經濟。
90年代,提出發揮首都人才、科技優勢,發展以高新技術為主的首都經濟,建設中關村,發展知識經濟,建設知識經濟中心。
調整經濟結構、發展高新技術,以高科技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是北京今後一段時期內麵臨的重要課題。
二、北京為什麼要發展衛星城
(一)北京市區發展的需要
城市要發展,規模要擴大,人口要增加,城市空間要延伸。
1.建國初期,在市區城市布局上“采取放射路與環狀路係統由中心向四郊發展的方式”。1953年提出“以全市的中心區作為中央首腦機關所在地,使其成為全國人民向往的中心”。
在市區東北郊、東郊建設工業區,石景山、清河、長辛店等地老廠也進行改造,在西北郊形成文教區,除了擴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之外,還建設中關村科研基地和進行八大學院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