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樂
(建設部風景名勝專家顧問、教授級高工)摘要:曆史文物是某個時期物質文明的成果和精神文明的證據;是了解祖先實踐經驗最直接、最真實的途徑,不重視曆史文物就是不懂得運用祖先留下的寶貴啟示。保存城市部分原來麵貌又是保持許多人懷念、眷戀之情的關鍵,注重傳統文脈是達到城市景觀和諧、特點突出、風格高雅的重要途徑,為此,城市建設要進整體形象設計。
在城市改造和擴建過程中,是否要保存某些曆史構築物以及新的構築物是否要繼承傳統文脈,往往引起許多爭論。
一、不重視保存曆史文物的人有幾種心態
第一種,認為今天人們的智慧和成就比祖先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因而對祖先的文明成就不屑一顧。他們認為現代城市應反映現代的科學技術和經濟實力;保留曆史文物不但毫無必要,反而有辱當前成就的形象。甚至認為曆史文物會散發沒落的思想感情,影響前進的步伐。因此對這些前人遺物應絕不留情,對它們的消失毫不惋惜。
第二種,認為前人的成就值得尊重;但這些畢竟是過去的東西,與今天的生活關係不大。為了表現光榮的曆史,增強民族自尊心,應該加以保護;但是一旦當它們妨礙了今天的建設,如礙及道路筆直,廣場方正,區劃完整,則不惜毀文物以保證今天的建設不受絲毫影響。他們的理由是:絕不能以古人壓今人。甚至打出“發展是硬道理”這麵大旗為鏟除古文物開路。
第三種,讚成保存文化遺產;其條件是要加以利用;利用的標準是要有經濟收益。為了利用文物發展旅遊,可以在保護範圍內建賓館,開商店,設遊樂場,讓一切能賺錢的經營在其中發揮作用而不在乎文物的形象是否受到損害;甚至重修已經消失很久的古建築而不介意形式是否逼真,質量是否達到原物的水平。在這些人心目中,曆史文物的文化、科學、藝術價值都無關緊要。如果不能賺錢,就棄之如敝屣。
上述三種心態表現雖有不同,但其根源則是大體相同的:就是不理解曆史的價值,從而也不認識曆史文物的價值;有人甚至把愛護曆史文物的行為看成一種單純的癖好。在他們的心目中,今天我們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就是今天的億萬群眾形成的;今天社會上所流通的商品,除了一些古董或仿古製品外,與古代並無關係;現代的科學技術就是今天人類的發明創造;今天的生活方式也是活著的人們創造出來的,與外國的科學技術、生活方式或許有關,但與我們祖先卻無多大幹係。他們不諳熟我們祖先的曆史,看不出今天人們思想行為中所包涵的前輩的痕跡。他們不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曆史,弄不清今天的科學技術是從過去科學技術的基礎上一步步、一代代發展起來的。他們不了解藝術的發展過程,看不出今天的藝術作品與過去的作品乃至生活方式、審美觀的聯係;他們也不了解建築、園林發展的整個曆史過程,也不去研究過去與今天的建築、園林在功能、藝術、技術、材料等方麵為什麼有所不同。
有些人熱衷於抄襲外國的建築、園林形式,追隨外國的藝術潮流,模仿外國的商品格調,實踐外國的生活方式,卻不了解外國的建設成果、藝術風格和生活方式也是循著曆史的軌跡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各國、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曆史。他們之間當然也互相交流;但迄今仍保持著各自的風格特色。
曆史文物是文明發展的足跡。其中貯存著曆史上某個時期的物質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的證據;包括科學技術水平、政治、法律、倫理、宗教等意識、生活方式、審美觀念等。也就是說,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某個時代的社會生產力、生產關係乃至意識形態等方麵的具體內容。一些有代表性的曆史文物是今天和今後研究曆史文化和傳授曆史文化知識的實物資料和手段。有些文物可以補充文字記載的空缺和非直觀性的缺點,還可以揭露某些篡改或偽造曆史的詭計。保護這些文物是由於我們重視自己的曆史,重視曆史對今天社會的啟示作用。
我們今天的文明是曆代文明的積累和結晶。知識來自實踐;但遠不是個人的實踐。一個人的實踐比起全社會的從古至今的實踐來隻不過是滄海一粟。人類與其它動物有許多差別,如有思維能力,會製造工具等等;但是最重要的差別在於人類能向後代傳授經驗和知識。如果人類不能繼承前人的實踐經驗——包括成功的途徑和過失的教訓——那就隻能同其它動物一樣,至今還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人類把實踐經驗一代代傳下來,靠語言,靠文字,今天又有了聲象記錄。而實物遺存乃是最直接、最真實的傳遞途徑;無論過去和今天都是如此。
今天我們所需要的經驗智慧已經遠遠不限於生產衣、食、住、行的物質資料。我們必須正確對待我們生活於其中的自然和社會的各個方麵。隻有全方位地充分利用祖先們留給我們的智慧遺產——從孫子兵法、老莊哲學的思維方式到李自成、太平天國的失敗原則——我們才能在這充滿坎坷與危機的世界上趕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迅猛發展的潮流而不被洪流所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