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麵向21世紀中葉北京城市林業的發展(一)(1 / 3)

李吉躍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摘要: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全國政治、經濟、科教文化及國際交往的中心和窗口,是世界曆史名城和文化古都,也是正在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邁進的特大型城市。然而,北京的生態環境形勢嚴峻,大氣汙染、水資源匱缺、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城市噪音、“熱島”效應等環境問題十分突出。麵向21世紀,北京城市林業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把北京建設成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全國政治、經濟、科教文化及國際交往的中心,是世界著名的曆史名城和文化古都,在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1世紀將是北京向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邁進的關鍵時期,伴隨著城市化及工業化而來的土地資源承載力及環境容量下降、噪聲、空氣及水汙染、風沙危害及水土流失、“熱島”效應等問題,給北京的整體發展帶來了新的問題和挑戰。1998年,北京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十大汙染城市之一。特別是今年入春以來,北京連續出現了十餘次強沙塵天氣,時間之早、頻率之高、強度之大,為曆史同期所罕見,使首都人民深受其害,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朱基總理親臨河北、內蒙古視察防沙治沙工作,京津周圍生態防線綜合治理工程正式啟動。

作為陸地生態係統的主體,城市森林、樹木及綠地在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維持城市生態平衡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北京城市林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係到首都的社會經濟發展、資源利用與分配、生態環境質量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關係到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和聲譽,並最終將成為首都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

一、北京生態環境形勢嚴峻

北京作為一個擁有1000多萬人口、正處於發展中的特大城市,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大,水資源匱缺、大氣汙染、城市噪音、風沙及水土流失、“熱島”效應等環境問題還相當突出,自然生態環境仍比較脆弱,生態環境建設滯後於經濟、社會的發展,與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希望還有較大差距,也與其國際大都市的名望不相稱。

1大氣汙染十分嚴重

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通過對全世界53個國家272個城市大氣中的總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3種完全汙染物濃度的測定,把北京列為全球十大汙染城市之一。根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公布的北京市空氣質量數據(表1略),1998年北京全市空氣質量平均為4級,達到中度汙染,其中空氣汙染指數4級以上的23周,占全年422%,空氣質量3級的21周,占全年的404%,有兩周空氣質量達到嚴重汙染的5級。特別是進入四季度以來,北京的空氣汙染指數很少有低於4級的記錄,大氣中二氧化硫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5倍。而在1999年,第一周空氣質量就出現5級的嚴重汙染,其餘平均也達到4級的中度汙染。

北京大氣汙染的主要汙染物是氮氧化物(NOX)、可吸入顆粒物(TSP)、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等。造成北京市大氣汙染嚴重的主要原因是:

(1)煤炭消費量大,煤煙汙染重。在北京的幾大汙染源中,燃煤型汙染是頭號汙染源。

北京是4個直轄市中燃煤最多的城市,年用煤量達2800萬噸;

(2)機動車保有量增加過快,尾氣汙染日益嚴重。目前,全市機動車已達140多萬輛,每年排放出氮氧化物147萬t,平均一輛車一年排放110kg,從而造成全市氮氧化物超過國家標準166倍,並麵臨著CO和光化學氧化劑O3汙染的嚴重威脅。機動車尾氣汙染已成為影響全市大氣質量的一大公害,成為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頭號殺手;

(3)氣候幹燥,建築施工破土麵積大而廣,粉塵汙染嚴重;

(4)外來無業人員進京經商和飲食攤販形成了無序的馬路商場,煎炸燒烤飲食攤販,使用簡易的燃燒裝置,燒著木柴、煤灰、焦炭等燃料,煙塵、油煙等肆意釋放,這些汙染物沿街擴散,使局部地區大氣質量嚴重惡化。

2風沙危害愈演愈烈

北京自身有五大風沙源,主要分布在古河道和風口地帶,包括南口、康莊、永定河、大沙河、潮白河沿岸等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總麵積達16萬hm2,形成了康莊—南口、古北口—潮白河、永定河河穀三條風廊,使777個村莊受到風沙的嚴重危害,平原受風沙影響的麵積達到44萬hm2,占北京平原總麵積70%。這些風沙區的特點是幹旱多風,沙化嚴重,水源短缺,植被稀少,條件惡劣,風沙揚塵已成為北京市區降塵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對首都生態環境構成了重要威脅。近二十多年來,北京平均氣溫上升了2℃以上,土壤水分蒸發量增加了50mm以上,這種幹燥氣候一方麵帶來了更多的沙塵,另一方麵也給植被恢複帶來了更大的困難。

北京50年代平均沙塵暴日數、揚沙日數和浮塵日數分別是90年代的8倍、145倍和32倍。但今年春季的強沙塵次數陡增,高達12次,已是90年代曆年同期的3倍以上。引起今年強沙塵天氣陡增雖然是因為處於反厄爾尼諾事件的高峰期所致,但我國北方地區地表覆被整體惡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這些沙塵主要來自植被稀少的內蒙古中西部和河北西北部,麵積大約25萬km2的退化草場和撩荒耕地。青藏高原北部特有的大氣環流給西北地區帶來了頻繁的大風和持久的幹旱氣候,這是自然現象。但是如果地麵植被好,即便有大風也不會起沙揚塵。世界上一些植被覆蓋率高、生態環境好的國家和地區,有時也刮12級大風,但不會發生沙塵暴天氣,因為沒有揚沙源。另一方麵,植被稀少、荒漠化等惡劣的生態環境會對氣候條件產生不利影響,加劇大風和幹旱天氣的發生,造成惡性循環。因此,植樹種草、恢複植被是降低沙塵天氣發生頻率、減少沙塵危害的有效途徑,有風無沙,問題也就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