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麵向21世紀中葉北京城市林業的發展(二)(1 / 3)

三、麵向21世紀北京城市林業的發展戰略

1北京城市林業現狀

目前,北京全市有林地麵積687萬hm2,林木覆蓋率達4122%;城區綠地麵積達到17萬hm2,綠化覆蓋率達到3491%;人均綠地達到3092m3。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達到818m3。但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見表2),也落後於聯合國要求的力爭世界城市人均綠地麵積60m2,國際標準要求達到的50%的綠化覆蓋率。北京的生態環境問題無不與其城市森林及綠地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質量不高,城市公共綠地偏低等有很大關係。因此,大力發展城市林業,搞好城市綠化美化,是解決首都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根本措施之一。

數據來源:《綠色備忘錄》(沙青編著1992)。

2北京城市林業的發展目標

北京城市林業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把北京建成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因此,治理環境汙染,改善生態環境,是擺在北京城市林業麵前一項緊迫而又長期的任務,必需做出世紀的努力。

麵向新的世紀,北京城市林業的總體發展目標是:

到2050年,建立完善的城市林業生態體係,城市生態環境脆弱區的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及大氣汙染得到全麵治理,城市小氣候明顯改善,水源保護區及適宜綠化的區域全部完成植樹種草,城市森林、樹木及綠地得到有效地撫育和保護,水源區水質達到國家1—2類標準;建立發達的城市林業產業體係和完整的城市生態環境預防與監測保障體係,使北京城市林業及生態環境建設步入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軌道,把北京建成“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為實現總體目標,完成的階段性目標是:

(1)近期目標:到2010年,基本控製住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使水源區水質得到明顯提高。降塵量及大氣汙染明顯減少。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0%,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0%,人均公共綠地麵積達到10m2;實現高標準的農田林網化;水源區水質達到國家2類標準;初步建立在3S(遙感係統RS、地理信息係統GIS、全球定位係統GPS,簡稱3S)技術支持下的全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及管理信息係統。

(2)中期目標:到2030年,建立起基本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良性的城市林業生態係統。山洪、泥石流區域得到綜合防治;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55%,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5%,人均公共綠地麵積達到20m2;主要水源區水質達到國家1—2類標準;建成完善的城市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及管理信息係統。

(3)遠期目標:到2050年,建立起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良性的城市林業生態係統。形成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有效控製的工程防護係統;實現林種、樹種結構布局合理、林分穩定的森林生態係統和城市綠地生態係統,林木覆蓋率穩定在55%以上,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50%,人均公共綠地麵積達到30m2,並不斷提高綠化水平,趕上或超過中等發達國家城市。

3采取的對策與行動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在近期的生態環境建設方麵,北京城市林業的重點是要建設好高質量的城市林業生態體係,即在北京建成三道生態防線,即三大生態圈:

一是以燕山、太行山綠化工程為主,環繞京城的山區,構築首都第一道生態防線——防風滯沙生態圈。在這一生態圈內,重點是要搞好天然林保護,建設好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和風景遊憩林,並采取飛播造林、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結合,以及退耕還林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林木覆蓋率。同時加強中幼齡林的撫育管理,促進林木生長,提高林木質量。

二是以“五河、十路”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為重點,構築首都第二道生態防線——防風固沙生態圈。重點是在五大風沙危害區營造防風固沙林,綜合治理沙化土地,更新改造農田林網;對一些集中連片的沙荒地、次耕地,結合沙荒綠化治理和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在主要公路、鐵路、河流兩側建成具有規模、有氣勢的寬厚的防護林綠化帶;以建設園林化城鎮為目標,繼續加強衛星城、中心鎮綠化。

三是以城市隔離地區綠化為重點,構築首都第三道生態防線——綠化美化生態圈。在這個生態圈,按照“分散集團式”布局的原則,在規劃市區中心大團與周圍邊緣集團之間以及邊緣集團相互之間的空間中,大力發展隔離片林,以避免城市建設攤大餅式發展,這一範圍規劃綠化麵積100km2。

李吉躍,40歲。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5—1996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林學院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長期從事我國北方地區抗旱造林技術、抗旱樹種選育及改良技術、樹木水分關係及其耐旱機理,以及社會林業和城市林業等方向的研究。

北京風景園林未來50年發展趨勢預測北京風景園林未來50年發展趨勢預測李金路

(建設部城市建設研究院風景園林所)摘要: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北京的市情、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相關行業的中、長期發展計劃、國際和國內對我國的階段性預測、以及現代科學可能出現的進展,從宏觀的時空定位北京風景園林的職能和地拉,並對不同的發展階段進行趨勢預測。

從2000年到2049年,是我國實現“三步走”戰略的最關鍵階段。在這50年間,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將從目前的小康型向富裕型轉變,綜合國力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北京的城市建設又將是我國特大城市中的佼佼者。但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有些限製因素也可能發展成為對北京風景園林的威脅。本文采用我國建設行業中、遠期發展規劃中的趨勢預測方法進行世紀展望。

以我國的國情和北京的市情為立足點,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為最終目標,以國際、國內對我國與風景園林事業發展相關的重要指標的預測為依據,按時間順序分階段進行預測。將宏觀的戰略目標分解落實到風景園林行業的不同階段,在宏觀的坐標係中定位風景園林,使預測具有較為科學的前瞻性。

1999年北京城市概況:城市國內生產值2169億元,位居全國第二;城市非農人口626萬人,全國第二;建城區麵積488km2,全國第二;城市園林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63億元,全國第二;人均公共綠地麵積796m2,綠地率344%,綠化覆蓋率391%(1)。

2000年—2009年

如果關係調整得當,在未來50年中,前10年中國經濟將保持7%—75%的增長速度,甚至8%以上;後40年的增長速度將保持在5%—6%(2)。這有可能是美國和西歐的兩倍(3)。北京的城市國內生產總值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以接近兩位數的速度快速增長,今後有望長期保持在7%—8%的增長速度。2001年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並於2008年成功地舉辦了第29屆夏季奧運會。北京利用50年國慶、申辦奧運會和承辦奧運會的機會,使城市的環境質量在綠化、美化、文化方麵連上三個台階。經過兩個五年計劃之後,北京的產業結構和城市空間布局結構的調整已經完成,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從行政設置和基礎設施的能力看,城鄉一體化的格局基本成型,奠定了現代國際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城市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對風景園林的需求更加強烈。

撤縣設區已經完成。周邊各區都在創建“國家園林城區”。小城鎮發展迅速,開始截流外來人口向中心城市的聚集。小城鎮開始進行“園林城鎮”的創建活動。綠化的城鄉一體化的布局要求使北京在整體上開始“大地園林化”,對市域範圍內的各種資源進行綜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