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關於北京曆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幾點思考(1 / 3)

許偉

(西城區文化文物局副局長)去年市政府公布了北京舊城25個曆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和控製範圍,今年開始編製25個曆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規劃,這是落實《國務院關於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批複》精神和《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要求的具體體現,是保護北京古都風貌特色的重要措施。現就北京曆史文化街區保護的重要性和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談談個人看法以便進行深入研討。

一、保護曆史文化街區對於保護北京古都風貌的局部精華特色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就一般要求而言,曆史文化街區無疑是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重點,就北京而言,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甚至可以說它們是保護北京古都風貌局部精華特色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連這道防線都保護不好或者再被突破,北京將沒有多少古都風貌可言。

北京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從元明清三朝開始成為全國的首都,曆經元明清三朝的集大成建設,北京進入了中國古都的顛峰狀態,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城市特點和曆史風貌:“城中心紅牆黃瓦的皇城建築高大宏偉,城內居民是灰磚灰瓦的四合院建築群,城內街巷呈棋盤式格局,城內空間舒朗平緩,視野開闊,城市中軸線貫穿南北,城四周有堅固高大的城垣”,被譽為“人類在地球表麵上最偉大的個體工程”。

然而,北京曆史名城保護的道路並不平坦,由於當年沒有選擇在舊城外圍另建新北京,完整保護北京舊城區的宏觀決策,而是在舊城區建設新北京,因此,在以後北京曆史名城保護的道路上充滿了矛盾與衝突。加上後期的補救措施軟弱乏力和老北京城本身固有的某些先天不足等因素,“重建設、輕保護”的問題一直嚴重存在。從這個失誤教訓上講,北京城市現代化的每一步發展都是以損失這座曆史名城的文化特點為代價的,突出表現在“拆古建、蓋大樓”兩個方麵。

1.拆除了許多曆史文化名城的標誌性建築

在本世紀的前70年中,圍繞解決北京城市的道路交通問題拆除了許多重要的古建築。

如20—30年代,為解決北京內城因皇城和什刹海阻隔,東西交通不通的問題,打通了內城西直門至東直門、阜成門到朝陽門和天安門大街三條交通幹道、在打通這三條東西交通幹道和修建環城鐵路的過程中,先後拆除了皇城北、東、西三麵城牆,故宮與景山之間、北海前和天安門前的大量古建築以及正陽門甕城、宣武門甕城、箭樓等。又如50—60年代,先是為了擴寬內城交通幹道拆除了幾十座過街牌樓和許多文物古跡,後是為了修建地鐵一舉徹底拆除了北京內外城的幾乎所有的城門和城牆。至此,北京曆史名城最堅固高大、最雄偉壯觀的外輪廓形象不複存在,造成不可再生、無可挽回的巨大曆史遺憾。

2。在舊城區建設了不少高樓大廈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發生了巨大變化,舊城以外的城市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居民群眾要求提高生活質量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進入90年代,北京的城市建設開始從城區外圍向舊城區的中心地帶推進,危舊房改造全麵鋪開。北京曆史名城的保護再一次麵臨更加矛盾艱難的局麵。首先必須正視的一個基本事實是,北京舊城區是全市危舊房數量最多最集中的地區。危舊房改造是非常必要的,不支持這種改造,人民群眾的居住生活條件難以改善,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也難以為繼。但由於各種原因,這些年危舊房改造的結果並不理想,主要是傳統的胡同四合院大麵積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不少文物古跡失去了原有的傳統街巷環境,成為被現代化建築群圍堵擠壓的“盆景”。隨著高樓大廈越來越多和文物“盆景”化的趨勢日益嚴重,北京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風貌正在趨於消失之中。

這種情況很早就引起了文物和規劃等政府主管部門的憂慮和擔心,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企望找到一個保護與建設的“兩全”辦法加以解決,但成效不大。最近,這個問題已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政府有關部門的深刻反思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把一個什麼樣的北京曆史文化名城帶進21世紀,留給子孫後代,北京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利用將走出一條什麼樣的成功之路,已經非常緊迫尖銳地擺在人們的麵前。

去年市政府及時確定了北京舊城中文物分布相對集中和曆史風貌保持較好的25個曆史文化街區作為第一批重點保護對象,規定了保護規劃和建設控製的原則要求,並開始編製保護性規劃,明確要加強曆史街區的文物保護和不能再用房地產開發的辦法解決曆史街區的危舊房問題,這種思路和理念上的變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新的保護與改造的辦法和措施又是什麼呢?在探索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對曆史街區的現狀有一個基本的分析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