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六章 延慶縣城城市生態係統建設展望(1 / 3)

霍高智

(延慶縣環境保護學會)摘要本文討論了綠色植被在城市生態係統中的重要作用,對延慶縣城城市生態係統現狀進行了分析討論,提出了不足之處,從建設國際化的生態旅遊衛星城的目標出發,根據生態學原理對縣城城市生態係統進行了合理的規劃設計。

HK

延慶縣作為北京的遠郊縣,重點發展農業和旅遊業。縣城功能定位在國際化旅遊衛星城上。為達到此目的,必須對縣城的城市景觀生態體係的建設進行詳細周密的設計,使其達到國際水準,服務首都,發展旅遊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一、縣城生態環境的基本特征

縣城位於北京市的西北,距北京80公裏,位於延慶盆地的中央,媯水河自東向西橫穿縣城,注入官廳水庫。縣城周圍群山環抱,景色秀麗。轄區海拔高度在480—500米之間,土壤多為淋溶褐土,地下水位平均479.8米。

延慶縣城曆史悠久,從元朝開始建城,一直是延慶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現在的舊城是明朝規模。從1980年開始,延慶縣城鎮建設迅速崛起,縣城脫離舊城向東發展,新建了一係列居民小區、街道、公園綠地,現建成麵積12平方公裏,人口8萬人。設計2010年建成麵積15平方公裏,人口10萬人。縣城2010年總體設計方案所確定的縣城範圍為33平方公裏。大量的人類活動對城市生態係統的壓力越來越大,在城市發展中應十分注意生態環境問題。

縣城現有生態環境的基本特征分析:

模地概念:對於具有某一特征的景觀區域,優勢度最大的拚塊就作為該景觀的模地。

對延慶縣模地統計分析結果,模地的優勢度順序為:

建築物54.9%>林地29.8%>草地26.3%>水麵18.4%>農田11.0%

在城市自然生態係統中,人類和所有生命組分所依存的基本穩定性類型是有較高生物量和較長生命周期的物種——樹木和大型哺乳動物。它們組成了高亞穩定性的景觀元素,對內外幹擾有較強的恢複能力,所以我們討論問題的核心就是植被問題。在人口密集的城鎮地區由於林地組分的數量、空間分布和連通程度都難以發揮控製環境質量的功能,因此,縣城景觀的生態結構可以認為是不合理的。

景觀的功能是由景觀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決定的,即能量流、養分流和物種流可否順利地從一種景觀元素遷移到另一景觀元素,通過物種的合理流動,實現了自然係統的波動平衡。物種生存的持久性和可達性是反映其對環境控製能力的重要指標,持久性與生物種群源的麵積有關,具有一定麵積的林地,才可能具有生物的多樣性,由此保持物種的持久性,物種流動的可達性與種群源之間的距離和連通程度有關。所以國際上流行在城市的空間結構中用樹籬建立生物移動的通道,使自然組分在人們的生活環境周圍繁衍生息,並通過生物物種的移動來實現控製環境質量的目的。

二、生態設計的目標和任務

城區生態環境設計是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解決景觀水平的生態學問題的實踐活動。要提高對城市中“自然”組分在城市組分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對城市環境質量的控製能力,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得益彰,溶為一體,使綠色組分在延慶縣城市景觀中成為主題部分,創造出一個具有塞外特色的,在北京地區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旅遊衛星城,城市的基本格調為64字方針:

山青水秀,綠樹藍天;一街一景,路網棋盤;

組團建築,亦院亦園;變化屋頂,淡色牆麵;

高低有序,坐落井然;因地製宜,造型美觀;

以樹為主,網絡相連;總體效果,明珠展現。

通過實現上述目標,使生活在這裏的人們享受到大自然的濃情和最高的生態環境質量。

(一)縣城的性質和功能

根據延慶縣規劃,確定縣城性質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中心,並從“依托首都、服務首都”的指導思想出發,大力發展旅遊業,使延慶縣城成為周邊旅遊經濟圈的中心,最終把縣城建設成為北京地區具有先進生態文明的旅遊衛星城。

(二)縣城生態設計目標

為實現現代化國際旅遊衛星城的目標,盡快將延慶縣變為北京市的旅遊度假基地,設計縣城總用地範圍為33平方公裏,東起大秦鐵路,南至公路三環設計路,西至下屯、西屯一線,北至團結路。

縣城生態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用城市中的自然組分有效地控製人們生存環境質量的目的,以便使縣城充分有效地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2010年內實現城市綠色自然組分的網絡建設,團塊式異質布局建設,徹底改變城市環境質量現狀,促進經濟發展。2050年在2010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提高。

景觀的組分和要素主要是指模地、拚塊、生物廊道、能流物流的循環要素包括動植物、熱能、水分、空氣等等。從生物要素上說,包括種群源、次種群源、節點和廊道係統。

種群源:綠色拚塊麵積大於50公頃並以喬木為主的區域。

次種群源:綠色拚塊麵積不足50公頃並以喬木為主的區域。

節點:在河流及道路交叉口處的小塊樹林,麵積1—5公頃。

廊道:寬度在12—30米之間的樹籬綠化帶。

(三)主要任務

1.綠化任務

2050年縣城實現綠化覆蓋率60%,林木覆蓋率30%,人均綠地麵積100平方米。

2.控製性組分任務

2000年已實現種群源麵積8.2平方公裏,分成5片,占縣城控製麵積的25.3%。次種群源麵積2.5平方公裏,分為7片,占縣城控製麵積的6.3%。節點約為50個,麵積2.0平方公裏,占縣城控製麵積的5%。廊道麵積約為1.0平方公裏,占縣城控製麵積地2.5%。

2050年要實現種群源麵積12平方公裏。次種群源麵積4平方公裏。節點約為100個,麵積5平方公裏。廊道麵積5平方公裏。

3.非控製性組分中自然組分構成標準

非控製性組分主要是指居住、工業區、醫療用地、旅遊設施用地等,其自然組分構成標準見下表。

HT6SSBG(!BHDFG12/3,WK20,WK14,WK18W組分類別綠地率(%)林木覆蓋率(%)BHDG12/3居住區6030BHDWG12/3工業用地3015BH醫院療養用地5020BH旅遊用地6030BH公建用地3515BH學校科研用地4020BH綜合用地4020BH其它用地3015BG)F三、“九五”期間生態建設

“九五”期間完成十項工程,共植樹5萬餘株,花卉5萬餘株,種草坪40餘萬平方米。建成花園式單位50餘個。

通過控製組分和非控製性組分設計的實施,使延慶園林綠地麵積達到391.28公頃,綠地率46.03%,覆蓋麵積457.98公頃,覆蓋率53.88%,其中公園176.99公頃,街頭104.32公頃,小遊園0.38公頃。專用綠地麵積609.59公頃,其中道路綠地40.21公頃,居住區綠地60.87公頃,建成區麵積850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麵積33.14平方米,人均綠地麵積55.90平方米,完成2000年設計的人均綠地麵積50平方米的目標。

縣城中央於1996年建成1000畝的媯水湖後,又在縣城西北部三裏河新建50畝水麵。南北兩處水麵不僅使縣城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變,與周圍建築溶為一體,建成了三裏河溫泉度假村這顆城市明珠,成為城市景觀生態最佳體現。

城市內外的種群源相呼應,城市內部的廊道和節點不斷完善和提高,三千畝的城中森林和蓮花湖與媯川廣場相呼應,使縣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環境清幽,水草豐茂,一個美麗和諧,自然舒適,具有生態文明的新型城市在延慶悄然興起,成為名副其實的首都國際旅遊衛星城。

四、設計內容和主要對策

(一)城市建設總體設計

功能分區

以媯水河為界,將縣城分為南北兩區,南區主要功能為工業和倉儲業,安排鐵路客站和貨站、倉庫和新技術產業。南菜園工業開發區總用地6.5平方公裏,總體設計已確定,並提出了完善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應以此為依據去建設。河北區的主要功能是行政辦公和生活居住,安排行政、機關、文教、衛生、商業,居民生活等用地,同時開發三裏河地熱資源,在縣城河北區西北角三裏河地區劃出2.8平方公裏土地進行開發,建立別墅區,借以吸引外地人旅遊、避暑、度假和療養,將該地東側,慶園街以北2平方公裏土地作為縣城新發展的商住區。以政治、商業、體育、教育、醫療、旅遊服務等六大中心為主線進行布置。道路交通係統采取網格狀、環狀和向城外放射狀結合的形式,根據其功能確定主、次、支路。遠景考慮將過境公路110國道移到大秦鐵路東側,城南建設公路三環,形成合理的交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