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麵向21世紀的京西水資源(1 / 3)

李柱

(門頭溝區環保局)水是人類生存的生命線,也是農業和整個經濟建設的生命線。多年來,一係列的水環境問題困擾著京西門頭溝地區。不僅影響著地區人民用水的安全,還影響製約著地區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京西多山,特殊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決定了京西地區是一個水旱災害較頻繁,水資源緊缺地區。關注水問題,保護有限的水資源,充分利用好水資源,成了地區發展的緊迫問題之一。

一、水資源現狀

(一)水資源量

京西地區的水資源由地表水(天然降水徑流和過境河流)和地下水(湧泉和井水)組成。據統計計算,本地區地表水資源量為9.9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可利用地下水量)為2421萬立方米,全區年水資源總量為10.2221億立方米,其中出境水量為7.81億立方米。

近些年來,區內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資源都在不斷減少,水資源日益短缺。

(二)水資源利用情況

長期以來,永定河水一直是京西門頭溝沿河地區農業生產和飲用水的水源,地下水也是本區各項用水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數字看,全區人均水資源量(1017立方米)不算少,但受自然條件限製,廣大山區水的利用困難重重。

根據90年代中期的調查,全區工農業生產和城鄉人民生活年用水量為4986.7萬立方米(含地下水1653萬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33.1%)。其中農用灌溉1243.6萬立方米,企事業單位1440.3萬立方米,城鄉生活飲用水2302.8萬立方米,分別占年用水量的24.9%、28.9%和46.2%。

近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量有較大幅度增加。以門城鎮為例,1993年全年用水量952.3萬噸,其中生活用水797萬噸,1997年全年用水量1164萬噸,而其中生活用水量增加到979萬噸,比1993年全年用水量還多。

(三)水環境質量

水環境質量特別是地表水環境質量一直是全區各界關注的問題。過境河流永定河為北京地區最大河流,為確保首都用水安全和流域人民的健康,市、區政府曆來重視永定河水源保護工作。自70年代以來,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和管理。1987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在永定河山峽段開展水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試點工作,1989年給永定河山峽地區的京西電廠等13個單位頒發了排汙許可證,開始實施水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管理。有力地控製了區境沿河汙染源對永定河水質的影響。

90年代末期,本區水體有機汙染加重趨勢有所緩和,永定河山峽段水質有所好轉,1998年地表水質以GB3838-88中的二類水體標準作為評價標準,采用尼梅羅汙染指數法評價,整個山峽段水質仍屬輕度汙染。

二、水資源問題

(一)水資源的利用問題

山區飲水困難。門頭溝地區98.5%是山區,地表蓄水條件差,地下水埋藏深,且分布很不均勻,水量嚴重不足,加上地下采煤嚴重擾亂了地層,水的利用更加困難,尤其表現在山區飲用水方麵,不少地勢高的山村人畜飲水十分困難,部分村莊因缺水而搬遷。

水資源低效利用,浪費現象突出。水資源量在減少,水資源日益緊缺,但人們不會用水,普遍缺乏水危機意識,節水意識差。區內大部分企業水重複利用率低,城鎮汙水沒處理回用,跑冒滴漏現象嚴重,洗車大水橫流,農田灌溉漫灌多。

(二)山區水土流失問題

京西山區溝壑縱橫,山陡坡急。門頭溝坡度大於25度的陡、急、險坡麵積占總麵積的70%,大陸性氣候形成降水季節集中,暴雨強度大;人為活動頻繁及不合理的經濟開發(如陡坡開荒、放牧、采礦、修路、旅遊過度開發等),造成缺少植被、土層薄、土質鬆、降水入滲少,而徑流形成快。京西山區水土流失嚴重,是泥石流的易發區和多發區,也是首都渡汛安全的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