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文章結尾的寫法(1 / 3)

古人在談到結尾時常以“豹尾”為標準,是指結尾時筆法要簡結、明快、幹淨利落,猶如豹尾勁掃,響亮有力,給讀者以咀嚼回味的餘地。

俗話說:“織衣織褲,貴在開頭,編筐編簍,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勝的開頭,還應該有耐人尋味的結尾。那麼,怎樣寫好文章的結尾呢?

一、自然結尾法

即用事情的結果作為文章的結尾,事物敘述完了,文章隨之結尾。結尾的方法例如:《月光曲》的結尾:“兄妹倆被美妙地陶醉了。等他們蘇醒過來,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彈的曲子——《月光曲》記錄下來”。又如:《飛奪瀘定橋》:“紅軍主力渡過了天險大渡河,浩浩蕩蕩地奔赴抗日最前線。”《李闖王渡黃河》:“闖王謝了船夫,帶領大軍勝利渡過了黃河。”

二、點題結尾法

這是一種常見的結尾方法。在文章結尾時用簡明的語言扼要概括全篇文章內容,點出主題或歸納出論點,這種方法叫揭示主題法。

作者用簡明的語言,扼要概括全篇內容,揭示文章主旨,使讀者對全文有個清晰完整印象,清楚地掌握文章論述的中心論點。

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作者按總述—分述—總述的結構,在總分述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變化和土特產及名貴藥材後,用“小興安嶺是一座巨大的寶庫,也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作結尾,總結了全文,點明了文章的中心。再如《大理石街》、《一個蘋果》、《大森林的主人》等文章都采用了這種方法。這種結尾法,適合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文章,是我們常用的結尾法。同學們寫作時,要注意:如何總結全文,如何提煉文章中心思想,切忌重複文章基本內容,或重複開頭等。

又如:《實踐論》“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從感性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程序,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再看下麵的例子:

(首)都說生活的船不能沒有理想的帆,都說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樂的時光,便是夢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遠記住先哲的那句良訓:生活的船不能沒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選自荊州中考滿分作文《把夢想帶給花季》)

(首)有一種光華,籠罩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有一種火苗,躍動在民族靈魂的奧林匹克山上;有一種烈焰,溫暖了綿遠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

(尾)我們不能因為屢受傷害就失去與醜惡鬥爭的信心,因為我們需要守衛我們的精神火種——友善!(選自河南中考滿分文《守衛精神的火種》)

三、發問結尾法

即結尾時以發問的形式(反問或設問)提出問題。

例如:《一夜的工作》一課“看啊,這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理,我看見他一夜的工作。他每個夜晚都是這樣工作的。你們看見過這樣的總理嗎?”結尾具有啟發、感染、強調和肯定的作用。

如: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這一切都源於自然。自然是偉大的,是神奇的。它與生活是那麼的近,那麼的緊。品味自然,不就同品味生活了嗎?

技巧點撥:一篇好的文章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要具有哲理啟發性。如同欣賞一支優美的樂曲,曲雖終但餘音繚繞,給人留下無窮的韻味。你看,在上麵一段文字中,作者在結尾巧妙發問,引發讀者思考,將文章的意蘊加以深化。體現出作者思考的深刻性與獨特性。

再如:不同的話有不同的影響,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視野,不同的哈哈鏡有不同的成像,不同的心情會有不同的行動,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香和樣子,不同的評價造就孩子不同的命運。何必要讓自己狹小的視角不公地評價一個人、傷害一個人,何必要熄滅風中的燭光,何必要讓所有的孩子都成為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無個性的模型?(選自湖北省中考滿分文《哈哈鏡中的我》)

技巧點撥:這段結尾針對老師的評語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先用排比句的形式說明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老師不必磨滅學生個性,最後再以問句結束,啟示人們進行思考,深化了文章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