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基本素養
(第一節)教師是精神生命的創造者
一、教師是精神生命的創造者
當代社會的飛速發展,為教育這個古老的事業注入了“創造”這一強大的新生命。
創造是生命存在的本質方式。教育在今天,不能僅僅停留在完成傳遞文化知識和技能上,停留在讓學生隻知學習與繼承,不思也不會創造的水平上。把學生生命中探索的欲望燃燒起來,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讓他們擁有一個充滿信心、勇於開拓的積極人生,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的高遠誌向,是當代中國教育特有的曆史使命,也是教師這一特殊職業的真正生命價值所在。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葉瀾曾經闡述過這樣一個觀點:在當今中國,教師完全有可能也有責任成為富有時代精神和創造活動的人。教師是教育事業和人類精神生命的重要創造者。
21世紀中國的新型教育與以往教育相比,在教育思想上最終需要實現的核心轉變,就是對學生精神生命主動性發展的認識。換句話說,教育者最終必須創設一種能夠充分尊重、完全適合學生生命發展和創造的教育。而要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首先關涉到教師,關涉到對教師職業性質的重新定位和認識。
生命最本質的生存方式在於創造。當人類一隻腳已經踏入新世紀的大門,當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已經成為一個民族不斷強大的必然要求,教師作為教育事業和人類精神生命的重要創造者,她之於學生創造性的培養以及自身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也以從未有過的鮮明方式突現出來。教師不應該隻是作為知識的傳遞者,他應該變“主宰”為“主導”,尊重學生,教學民主;他應該變重“知”輕“能”為“知”、“能”並重,教學生學會生存;他應該變經驗型為科研型,靠科研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應該變單純“責任”為豐富的“情感”,把更多的“情”和“愛”注入教育事業。更重要的是,他應該在重建和反思自己教師職業意識和職業行為的基礎上,努力成為自覺創造教師職業生命的主體。隻有充分認識教師職業的本質是創造人的精神生命,才能喚起教師職業的活力。教師也不再隻是知識的傳承者,而是會和學生一道,在教育活動中創造豐富多彩的世界。21世紀,怎樣做教師?
你是否能在教師生命活動構成的每一節課,得到生命創造的滿足?發現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歡悅?你是否已經感覺,在日常工作中對自己智慧與人格的挑戰?你是否意識到,教師職業不僅僅是付出,自己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也在其中體現和延伸?
隻有深刻認識並做到這一點,教師生活的每一天,在創造人類文明的同時,也創造著自己豐富多彩的生命。
教師,是一種使人類和自己都會變得更加美好的職業。
二、親和力:教師最基本的素質
(一)親和力是教師必備的素質
在學生評教中,我們發現,學術能力、教學水平與學生的滿意程度並不一定成正比。有一位教師,其所帶班級的考試成績總是處在年級前茅,個人也常有研究文章見報,但學生評教滿意率卻很少能達到平均值,為此我們曾開過一個小型學生座談會。學生反映,對該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能力他們都能接受,但他太過嚴肅,少有笑臉,與學生談話,總是居高臨下、盛氣淩人,學生有事找他,他表現出來的也是一種愛理不理的態度。換言之,這位教師之所以不受學生歡迎、師生關係緊張,是因為他缺乏必要的親和力。
親和力,詞典裏的解釋是“兩種以上的物質結合成化合物時互相作用的力”,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與人相處時所表現的親近行為的動力水平和能力”。教師親和力的高低常常取決於他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生來不愛笑,有的人從小不愛親近人,有的人天性愛熱鬧,有的人具有豐富的幽默細胞等等。但親和力又與“親和動機”密切相關,親和動機強,例如迫切需要得到學生的友誼,得到他們的支持合作的教師,其親和力就高;親和動機弱,例如無視學生的存在,或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把自己的權力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等等,親和力就一定很低。從這個角度看,親和力又是與一個教師的教學觀、學生觀緊緊地聯係在一起的。
古人雲:親其師,則信其道。教師的親和力,可以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獲得學生的寬容和理解。因此,某個教師可能在教學方麵有所欠缺,但學生卻能熱情地學習,主動地思考,由此就能獲得最大限度的教學效果。反之,如果教師自視甚高,不顧學生的感受,我行我素,唯我獨尊,那就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即使他學問最高,課講得最好,最終卻不一定能實現教學的目標。
教師的親和力本質上是一種愛的情感,隻有發自肺腑地愛學生,才能真正地親近學生,關心學生,也才能激發學生對於真理的追求。教師親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隻有把學生當成大寫的人,當作自己的親密朋友,才能容忍學生的缺點,尊重他們的話語權,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教師親和力的理論是多元智能,隻有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聰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費心血去培養,這樣的教師才能始終微笑地麵對每個學生,並熱情地關注他們的成長。教師親和力的目標是個性發展,教師擁有較高的親和力,才會擁有寬廣的胸懷,因而能夠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允許學生發展自己的特長,並真誠地幫助他們在非本學科領域裏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