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瑞中48屆高中畢業生、台胞池士勲先生捐贈1000萬元人民幣,助建瑞中“勤行樓”。簽約儀式上,池士勲校友動情地說:“決定把畢生的積蓄捐獻母校,一為回報答母校初、高中六年的培育之恩;二為回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池士勲先生1930年出生,祖籍瑞安,初、高中均就讀於瑞中。1954年台灣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先後在台灣大學附屬醫院、台北兒童醫院、宏恩醫院任小兒科醫生。1970年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獎學金,赴英國倫敦大學兒科研究院和印度孟買格蘭德醫學院進修小兒科。返台後曆任台北醫科大學小兒科副教授、教授等職,並駐診宏恩醫院。2000年退休移居美國。
池士勲先生畢生從事教育、醫學,並非富豪大款,為報母校恩,為報母親恩,卻傾一生積蓄捐贈離別六十二年的母校,其感恩之心、大愛之舉,令聞者無不敬佩、讚歎不已。
想起近年來媒體有關感恩的報道。××市的幾名貧困大學生,接受了企業家一年多的資助,卻從來沒有主動給資助者打過一次電話、寫過一封書信,也沒有說過一句感恩的話,導致資助者漸生寒心,決定不再資助“無情的貧困生”。
這則消息曝光後,引起社會強烈的反響,許多媒體因此展開了“感恩”的主題討論,有人譴責大學生缺乏起碼的感恩之心,有人認為資助者不該施恩圖報,因為評論角度相異,以至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我不了解這些“無情的貧困生”冷漠背後的真實原因,也不知道這些學生是如何去麵對資助者“停止資助”的舉措,以及因此引起的社會輿論的巨大壓力。無論如何去考量這件事,都不得不讓人心中流淌著辛酸和哀傷,這並不僅僅為這幾個“天之嬌子”的大學生被冠以“無情”,更多的是為被逐漸淡化湮沒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銜環結草,以恩報德”、“知恩不報非君子”,這些都是禮儀之邦中國的千年古訓。感恩是人類社會公認的美德,也是做人最為基本的常理。豈不聞“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動物尚且如此,更何況人乎!
幾名貧困生都已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似乎應該明白做人要“知恩圖報”的道理,但為什麼會如此冷漠地對待資助他的人,是自卑還是仇富,是一時疏忽,還是心底壓根就沒有感恩這個概念。就此思索,我覺得一個人可怕的並不是經濟上的貧困,而是道德的缺失和人生觀念的扭曲。
我理解資助者的苦衷,停止對不知感恩者的資助,他們也有自己的無奈,當初奉獻愛心時也許不會估計到目前的結局,現在不僅受到受助者的冷漠,還被推上輿論的風尖浪口,被嘲諷為沽名釣譽。其實資助者也並沒有要求貧困生回報什麼,無非是希望知道他們成長的過程,看到他們取得的丁點成績,能得到一些情況的反饋。現在受助者無視這種情感的牽掛,用冷漠無情對待人家的一片熱忱,那完全是對資助者愛心的不尊,甚至可以說是褻瀆。在如此狀況下資助人中止資助,可以說是迫於無奈,也可以說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