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實圖考》是清代著名植物學家編著的我國古代一部科學價值比較高的植物學專著或藥用植物誌。它在植物學史上的地位,早已為古今中外學者所公認。
吳其濬寫作《植物名實圖考》,主要以曆代本草書籍作為基礎,結合長期調查,大約花了七八年時間才完成。它的編寫體例不同於曆代的本草著作,實質上已經進入植物學的範疇。
《植物名實圖考》全書7.1萬字,38卷,記載植物1740種,分穀、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等12類。每類若幹種,每種重點敘述名稱、形色、味、品種、生活習性和用途等,並附圖1800多幅。
吳其濬利用巡視各地的機會廣泛采集標本,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書中所記載的植物涉及我國19個省,特別是雲南、河南、貴州等省的植物采集的比較多。
吳其濬在山西任職時,就注意到《山西通誌》上所謂山西不產黨參的說法與實際不符。他發現山西不僅野外盛產黨參,而且還有人工栽培。
他指出黨參“蔓生,葉不對,節大如手指,野生者根有白汁,秋開花如沙參,花色青白,土人種之為利”。他還派人到深山掘黨參的幼苗,進行人工栽培和觀察,發現“亦易繁衍,細察其狀,頗似初生苜蓿,而氣味則近黃耆”。
《植物名實圖考》所記載的植物,在種類和地理分布上,都遠遠超過曆代諸家本草,對我國近代植物分類學、近代中藥學的發展都有很大影響。
《植物名實圖考》的特點之一是圖文並茂。作者以野外觀察為主,參證文獻記述為輔,反對“耳食”,主張“目驗”,每到一處,注意“多識下問”,虛心向老農、老圃學習,把采集來的植物標本繪製成圖,到現在還可以作為鑒定植物的科、屬甚至種的重要依據。
這部書主要以實物觀察作為依據,作為一種植物圖譜,在當時是比較精密的,是實物製圖上的一大進步。
由於這部書的圖清晰逼真,能反映植物的特點,許多植物或草藥在《本草綱目》中查不到,或和實物相差比較大,或是弄錯了的,都可以在這裏找到,或互相對照加以解決。
如《植物名實圖考》中藿香一圖,突出藿香葉對生、葉片卵圓形成三角形、基部圓形、頂端長尖、邊具粗鋸齒、花序頂生等特征,和現代植物學上的唇形科植物藿香相符,而《本草綱目》上繪的圖,差別很大,不能鑒別是哪種植物。
書中記載的植物,不僅從藥物學的角度說明它們的性味、治療和用法,還對許多植物種類著重同名異物和同物異名的考訂,以及形態、生活習性、用途、產地的記述。
讀者結合植物和圖說,就能掌握藥用植物的生物學性狀來識別植物種類,可見《植物名實圖考》一書對藥用植物的記載已經不限於藥性、用途等內容,而進入了藥用植物誌的領域。
《植物名實圖考》是我國第一部大型的藥用植物誌,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有珍貴的植物學知識,而且對醫藥、農林以及園藝等方麵也提供了可貴的史料,值得科學史家用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