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海洋軟體動物(1)(2 / 3)

鮑魚喜歡吃一些藻類,像盤大鮑很喜歡吃裙帶菜、幼嫩的海帶和馬尾藻等。鮑魚的食量也隨季節而有變化,一般水溫較高的季節吃得多;冬季不太活動,吃得少。

鮑魚的分布也很廣,種類也很多,我國沿海都有鮑魚分布。在北方,以大連及長山島出產較多,盤大鮑比較常見,個體較大,呈卵球形。在南海則出產雜色鮑和耳鮑等,雜色鮑和盤大鮑的形狀相似,但個體較小;耳鮑體形較長,貝殼更像耳朵,它足部的肉最肥厚,平時貝殼不能完全把它包在裏麵。

六、寶貝

在海洋中,有很多種貝殼都有非常美麗的光澤,向來是人們觀賞的寵兒。在這些貝類中,最有名的是寶貝。在古代,人們甚至曾經用這些寶貝的貝殼當作貨幣使用。因此相傳下來,一切有價值的、珍奇的東西就都稱寶貝。寶貝在這裏是指生有一個貝殼的單殼貝類,大部分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海洋裏。在我國的福建、台灣、廣東、海南以及東沙、西沙群島等沿海,都可以找到很多種寶貝。寶貝的貝殼一般都近於卵圓形,殼麵非常光滑,而且隨著種類的不同具有各種不同的花紋,非常好看,猶如人工製造出來的美術品。

寶貝為什麼有那樣漂亮的光澤呢?我們可以從寶貝的生活狀況來解開這個謎。

寶貝也像其他貝類一樣,營爬行生活。它在爬行的時候,頭部和足部會從殼口伸出來,然後邊緣的外套膜就從貝殼的腹麵兩側向上把貝殼整個包被起來。這樣,每當寶貝活動的時候,貝殼總是被翻出來的外套膜所包圍,外套膜能分泌琺琅質,使貝殼著上光澤。

寶貝的品種很多,在我國沿海發現的就有40多種。其中最普通的一種小型的寶貝叫貨貝,貝殼橢圓形,淡黃色或金黃色,背麵常有兩道灰色的橫紋,極為光亮。這種寶貝,在古代曾被很多地區當作貨幣使用。現在我們寫的“貝”字,就是按照這種寶貝的形狀創造出來的。貨貝的分布範圍僅限於熱帶海區,我國的海南省南部、西沙群島等地都很常見,退潮以後,在珊瑚礁上可以很容易找到它。另一種比較常見的寶貝叫緩貝,這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寶貝,貝殼淡褐色,上麵被有縱橫交錯的棕色條紋和星狀圓斑,兩側緣及星部有紫褐色斑點。

七、牡蠣

牡蠣又叫蠔、蠣黃、海蠣子,是海產雙殼類軟體動物。它的肉很好吃,營養價值很高,所以人們不但采捕自然生長的種類,而且還想方設法對某些種類進行人工養殖。它同貽貝、扇貝、泥蚶等都是海水養殖的重要對象,在海產品的生產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目前全世界牡蠣的年產量已超過100萬噸,可見各國都非常重視它。我國沿海所產的牡蠣種類,約有20種左右。最常見的有密鱗牡蠣、近江牡蠣、褶牡蠣、長牡蠣和大連灣牡蠣等5種。

八、蛤蜊

蛤蜊的中文名叫雜色蛤仔,棲息在潮間帶中、下區以下的泥沙灘海底,以幹潮線以下產量最多。其棲息於泥沙中的深度,一般都不超過自己身體長度的2倍。每逢陰曆的初一、十五,落大潮後人們多去海灘挖掘這一海味來解饞。大量生產則需用挖蛤蜊船在深水處采捕。

蛤蜊不僅味道鮮美,營養也很豐富。它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鐵、鈣、磷、碘、維生素、氨基酸和牛黃酸等多種營養成分,是一種低熱能、高蛋白,能防治中老年人慢性病的理想食品。

蛤蜊味鹹寒,具有滋陰潤燥、利尿消腫、軟堅散結作用。《本草經疏》中記載:“蛤蜊其性滋潤而助津液,故能潤五髒、止消渴,開胃也。鹹能入血軟堅,故主婦人血塊及老癖為寒熱也。”現在除這種傳統用法外,還對蛤蜊組織進行化學提取,提取物稱為蛤素。動物實驗證明,蛤蜊對小鼠的肉瘤和腹水瘤都有抑製作用和緩解作用。

九、貽貝

貽貝,我國北方叫海紅,號稱“海中雞蛋”,其肉的幹製品又叫做淡萊。貽貝的種類很多,僅我國沿海就有30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大的種類有:紫貽貝、厚殼貽貝和翡翠貽貝。我國北方沿海比較常見和養殖的貽貝主要是紫貽貝。

貽貝不擅長運動,隻能依靠其足絲附著在礁石或其他物體上生活,或在小範圍內爬行活動。貽貝對環的適應能力卻很強,因而分布廣泛。我國自北至南沿海均有分布。

貽貝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若將雞蛋的營養指數定為100,那麼幹貝是92,蝦是95,牛肉是80,而貽貝則是98。由於貽貝的營養指數如此之高,所以人們常常把貽貝稱為“海中雞蛋”。

據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貽貝能治療虛癆傷憊、精血衰少,吐血久痢,腸鳴腰痛等疾,對治療婦女病亦有一定療效,還是婦女產後的滋補佳品。另據國外報道,貽貝中含有動脈硬化患者及老年人營養所必須的成分,能防止地方病和甲狀膿腫。貽貝一直是世界性養殖貝類。我國貽貝養殖實驗從1958年開始進行,獲得成功。

十、鸚鵡螺

鸚鵡螺是一種“活化石”,屬於頭足綱中的四鰓類。古老的頭足類也都和其他貝類一樣,有不同形狀的貝殼。但到現在它們大都已經滅絕,唯一餘下的隻有生活在海底的鸚鵡螺了,所以鸚鵡螺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成為動物進化係統研究中的很有價值的材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