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戰爭中,有一種武器是不可缺少的,這就是導彈。
導彈全稱叫做“導向性飛彈”,是在火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飛行的無人駕駛武器。導彈通過製導係統來控製飛行軌跡,然後命中目標。
說得簡單一點,導彈就是裝備了製導係統的火箭。
那什麼是製導係統呢,導彈又是怎麼飛行的?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導彈的基本構造。
1.導彈的構造及其分類
導彈的構造
導彈有大有小,大的有十幾層樓高,比如洲際彈道導彈;小的不足一米,比如單兵防空導彈。
但是導彈基本上都可以分為這幾個部分:首先是動力裝置,如火箭發動機之類的;其次是彈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戰鬥部”,我們經常說美國有多少核彈頭、俄羅斯有多少核彈頭,其實指的就是導彈用以攻擊目標的部分;再次就是導彈的彈體結構部分,也就是導彈的外殼之類的一些東西;最後是導彈的製導係統,這是導彈的眼睛和大腦,導彈能否精確的命中目標,全靠它來實現。
導彈的分類
導彈在20世紀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種類可以說是紛繁複雜,多種多樣。隨著科技的發展,導彈的種類及其特性也必將隨之發生革命性的變化。
導彈簡單的可以分為戰略導彈和戰術導彈;
按照飛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
按照發射載體和攻擊目標結合的不同,可以分為地對地導彈、地對空導彈、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等等;
按照發動機的不同,可以分為固體推進劑導彈和液體推進劑導彈等等;
按照裝載彈頭的不同,可以分為常規導彈和核導彈。其中常規導彈指的是裝載常規彈頭也就是普通炸藥的導彈,而核導彈指的是裝載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戰鬥部的導彈。
還可以按照導彈的製導方式分為:有線製導、雷達製導和紅外製導、激光製導等等。
2.導彈的發展史
導彈的發展和火箭技術的成熟是密不可分的。火箭最早起源於中國,南宋時期火箭開始應用於軍事,到了十四世紀中國的火箭技術隨著蒙古人的西征傳播到了亞洲西部和歐洲,接下來的幾個世紀火箭技術發展不是很大。
十九世紀火箭出現了幾項重大的變化,首先是出現了金屬外殼的火箭,這大大延長了燃燒的時間;其次,火箭推進劑的配方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最後,自旋導向原理被發現了。
到了19世紀末,火箭開始用於非軍事目的,如用火箭攜帶救生索飛向海上遇難船隻。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戈達德和其他幾位專家的科研成果奠定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礎,他們還研製並發射了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但是這種火箭沒有控製係統,隻能像沒頭蒼蠅一樣亂飛。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德國開始研製火箭和導彈技術,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研究基地。德國專家在1939年成功研製並發射了小型的導彈——A-1、A-2、A-3.但是,這種導彈的威力和射程都遠遠不足,德國便又開始研製大型的導彈。
1944年,窮途末路的希特勒把剛剛研製成功的V-1和V-2導彈推上了戰場。V-1嚴格意義上來說隻是一種無人駕駛武器。V-2才是真正的液體導彈,其射程達到320千米,可以從荷蘭直接攻擊到倫敦。但是這種導彈可靠性極差,命中精度也很差,隻能對英國起到騷擾的作用,無法實施精確打擊。
然而,V-2的研製成功在某種程度上說開啟了導彈時代的大門。二戰結束以後,美國幾乎獲得了整個德國火箭研究團隊,而前蘇聯則獲得了大批的圖紙和機器以及少數專家。
因此可以說,美蘇兩國的導彈和火箭技術都得益於德國的研究成果。
二戰以後的世界各國都開始意識到了導彈在戰爭中的作用,美國、前蘇聯、英國、法國、瑞士等國都開始或者恢複了對導彈的研究。
自20世紀50年代初起,導彈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中遠程液體彈道導彈及多種戰術導彈,並相繼裝備了部隊。1953年美國在朝鮮戰場曾使用過電視遙控導彈。但這時期的導彈命中精度低、結構質量大、可靠性差、造價昂貴。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由於前蘇聯裝備的遠程導彈數量大大超過美國及其盟國,美國為了扳回劣勢,加緊提高導彈的質量,來彌補數量上的不足。進入七十年代以後,導彈的發展全麵進入了追求質量的階段,戰略彈道導彈采用了較高精度的慣性器件,使用了可貯存的自燃液體推進劑和固體推進劑,采用地下井發射和潛艇發射,發展了集束式多彈頭和分導式多彈頭。
巡航導彈采用了慣性製導、慣性-地形匹配製導和電視製導及紅外製導等末製導技術,采用效率高的渦輪風扇噴氣發動機和小型核彈頭,這些都大大提高了巡航導彈的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