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地對地彈道導彈(1 / 3)

經過大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導彈家族益發壯大,可謂“英雄輩出”。尤其是家族中的老大,洲際導彈更是能夠跨洲越洋,毀天滅地,在冷戰中曾數次把人類推向了災難的邊緣。

追本溯源,我們首先從世界第一枚液體推進導彈V-2的誕生說起。

1.太空時代的敲門磚——V-2導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作為戰敗國,德國被迫接受了一係列的軍備限製條款,包括飛機、坦克、重型機關槍在內的許多軍用武器都不能研製、裝備。德國陸軍為了擴充實力,不得不尋求一種不在條約限製範圍內的武器。火箭作為一種新型武器進入了德國高層的視線。

1929年德國陸軍軍官貝克爾和多恩伯格召集了一個火箭研究團隊,包括馮·布勞恩、內貝爾、克勞斯·裏德爾以及瓦爾特·裏德爾等人。其中馮·布勞恩是物理學博士,被稱為“導彈之父”,也是日後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的主要負責人之一。

這個研究團隊首先研製成功了A-1、A-2等一係列試驗火箭,解決了大推力發動機、氣動外形和飛行姿態等眾多難題。最終,他們製造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龐然大物,這就是V-1導彈的前身——A-4.

這枚試驗用的火箭起飛重量達到了12.5噸,當它在1942年10月3日騰空而起時,人類的太空時代在戰爭的硝煙中也緩緩開啟了。多恩伯格在當天夜裏舉行的慶祝會上發表演講時興奮地說:“我們利用火箭進入了太空,並且首次利用太空為地球上的兩點架起了橋梁。這是宇宙航行新紀元的曙光。今天,1942年10月3日,是人類旅行乃至太空飛行新時代的第一天。”

但是開啟人類太空之門的A-4,沒有用在為人類造福的科學事業上,而是首先成了了納粹德國的殺人武器。A-4研製成功以後,納粹頭子戈培爾把它命名為“複仇使者”V-2,1944年窮途末路的希特勒下令使用V-2空襲英國。

1944年9月8日,德國向英國倫敦發射了第一枚V-2,炸彈在倫敦市區爆炸。這是V-2首次成功襲擊英國本土,在倫敦引起了很大的恐慌。從1944年9月6日到1945年3月27日,德國共發射了3745枚V-2導彈,其中有1115枚擊中了英國本土,2050枚襲擊了歐洲大陸的比利時安特衛普、布魯塞爾、列日等地,還有582枚用於了發展、改進和訓練。

在所有發射的V-2中,有74%落在目標周圍30千米以內,這些導彈又有44%落在10千米的範圍內。從襲擊英國造成的人員傷亡看,V-2共炸死2724人,炸傷6476人,建築物的破壞也相當大。V-2火箭武器的威力得到充分展示,但它並沒有獲得德國當局希望的那種能挽回敗局的戰果。

由於德國火箭專家的努力,火箭技術終於達到了實用階段,並且達到了世界液體火箭技術的最高水平。戰後,德國火箭技術的轉移形成了許多國家發展航天技術的重要基礎。美國、前蘇聯、法國、英國,甚至中國都從德國火箭技術中獲益匪淺。這是德國對世界航天界的重大貢獻。

2.V-1導彈

1928年德國人保羅·施密特研製成功了一種新型的衝壓式噴氣發動機。但是當時的衝壓式發動機性能很差,不僅壽命很短,振動也很大。於是施密特就打算研製一種“飛行炸彈”來使用他的發動機,這種構想在德軍進攻英國的時候,被德國空軍重視,因為計劃中這種飛行炸彈不需要人來操作,這可以減少日益珍貴的飛行員的傷亡。

1942年12月24日,V-1成功完成了飛行試驗。但是盟軍得到情報說德軍正在研製一種新型遠程武器,於是派出轟炸機炸毀了研製V-1、V-2的試驗場,這大大推遲了這兩種導彈的生產和研製。直到1944年2月15日,V-1才進行了第一次發射試驗,3月份便匆匆決定大批量投產。

從此,人類最早的實用型巡航導彈問世了,其作為德國法西斯垂死掙紮的殺手鐧,曾大量用於對西歐戰場的作戰。作為一種初出茅廬的新型武器,V-1雖然在技術上還不成熟,命中精度和殺傷力不高,且遭到了盟軍飛機和地麵火力的有效攔截,但還是給英國造成了重大破壞和傷亡。

單單從外形上來看,V-1和一架普通的小型飛機差不多,也有兩個翅膀和一個尾翼。在短艙內安裝的一台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可產生300千克推力。導彈的發射重量為2180千克,發射速度每小時240千米,巡航速度為每小時644千米,射程240千米,最大射程可達到280千米,戰鬥部裝有850千克高能炸藥。V-1導彈發射後,由自動駕駛裝置控製按預定航向飛行,根據射程計數裝置進行計算。

當導彈將到達目標上空時,阻流板打開,導彈減速俯衝奔向目標,直到引爆戰鬥部摧毀目標。這就是V-1導彈發射的大致過程。

為了防範V-1來襲,盟軍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首先是盟軍組織了好幾個飛行中隊,用飛機來攔截導彈。為了使這些飛機飛得更快,工程師們絞盡腦汁,他們把飛機上所有的裝甲都去掉,把油漆掛掉,甚至重新打磨了飛機的蒙皮,更換了汽油做燃料,這些措施把飛機的時速提高了30?40千米。1944年7月27日,剛剛問世的盟軍第一種噴氣式戰鬥機“流星”也披掛上陣,參與了對V-1作戰的行列,並在8月4日首開記錄,擊落了第一枚導彈。

除了使用武器對導彈進行攻擊以外,飛行員還發明了一種作戰方法,就是用戰鬥機的尾流影響導彈,使導彈失去平衡,或者幹脆用自己飛機的機翼來挑翻導彈,能這樣做的飛行員可真是藝高人膽大。

1944年6月23日一架“噴火”戰鬥機首次挑翻了一枚V-1,4天後一架“颶風”飛機又用自己的尾流掀翻了一枚導彈。1944年7月12日盟軍參與作戰的飛機增加到22個中隊,包括13個單發戰鬥機中隊,9個雙發戰鬥機中隊。到7月13日為止,所擊落的1192枚導彈,其中有883枚歸功於盟軍的戰鬥機。到8月中旬,創造最好成績的是裝備“颶風”戰鬥機的第3中隊,共擊落V-1導彈257枚。其次是裝備“噴火”戰鬥機的第91中隊,他們擊落了185枚。裝備“蚊”式戰鬥機的第96中隊,總共擊落了174枚。飛行員個人創造的最好成績是J。伯瑞(中隊長),共擊落V-1導彈61枚,另有34名飛行員擊落10枚以上。

英國還從美國獲得了大量的高射炮、雷達以及高炮瞄準器,到1944年英國一共有1700多門高炮和火箭發射器,這些高炮對導彈的攔截成功率達到五成以上,能提前發現目標的雷達也功不可沒。取得最好戰績的一次是1944年8月27至28日,共有97枚V-1導彈進入高炮防線,其中有90枚被成功攔截,最後隻有4枚導彈落入倫敦市內。

第三道防線是用氣球攔阻,這也是盟軍在反導彈作戰中最原始最簡單的一招,總共動用了2000多個氣球。用氣球攔截導彈主要是利用氣球間的繩網,當V-1撞上之後自然是自投羅網。為了盡快使被撞導彈減速,盟軍從6月21日以後又在氣球後加裝了阻力傘。導彈衝到氣球網上後阻力傘會立即打開,使其迅速減速。

氣球攔阻聽起來神奇,但是實際效果不好,主要是天氣不好時氣球攔阻網難以保持,而英國恰恰以天氣不好而著稱。同時因氫氣供不應求,有一部分時間氣球升不了空。後來德軍還采用了反攔阻的措施,在彈翼前安裝剪刀來切割繩索。在整個戰役中,盟軍共損失氣球630個,被攔掉的V-1導彈隻占全部被擊落導彈的4.4%至7.8%。

據統計,英國在對V-1導彈的作戰中,共發現來襲導彈7488枚,擊落3957枚,其中戰鬥機擊落1846枚、高炮擊落1878枚、氣球攔阻231枚。

除了襲擊英國,在諾曼底登陸以後,德國還發射了超過1.2萬枚導彈襲擊了荷蘭、比利時等國。

V-1的出現標誌著一種全新武器的誕生,戰後美蘇等國根據所搜集的資料,在V-1導彈的基礎上開始了巡航導彈的研製和競爭。經過幾十年的不斷發展,巡航導彈如今已成為現代戰爭的重要武器之一。

3.山姆的大棒——美國陸基洲際戰略彈道導彈大全

洲際戰略導彈是戰略核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美國的陸基洲際導彈以“民兵Ⅲ”和“和平衛士”兩種導彈為主,組成了共有550枚洲際彈道導彈的陸基戰略核力量。

下麵的介紹也順便提及了一些早期的型號,以供參考。說起美國的導彈肯定繞不開一個人:“導彈之父”——布勞恩博士。

紅石導彈

紅石導彈是美國戰後研製和裝備的第一代彈道導彈,它是由“導彈之父”布勞恩博士負責研製的。

二戰結束後,美國從德國獲得了一大批火箭研究專家。為了跟前蘇聯競爭,由布勞恩博士領導的美國陸軍彈道導彈署發展部,在V-2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紅石”導彈。這種導彈能夠裝載核彈頭,但是射程隻有300多千米,隻能算是短程導彈,沒有太大的實戰意義。

這種導彈命中誤差在300米左右,隻在美軍中裝備了不到6年時間就被退出作戰序列。紅石的推進部分被布勞恩博士改裝成了發射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運載火箭。

棄武從文——“宇宙神”洲際導彈

“宇宙神”是一種一級半液體洲際導彈。然而,“宇宙神”導彈的頭兩次發射實驗經曆了一係列的曲折。導彈在發射過程中,一台發動機失靈,致使導彈出現異常飛動。為了安全起見,靶場軍官隻好把它引爆了。幸運的是,在1957年12月17日,“宇宙神”導彈進行的第三次發射實驗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