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神”在1959年9月定型並裝備部隊,1965年由“民兵”洲際彈道導彈取代,後來用作運載火箭,與不同的第二級火箭組合發射了多種航天器,是世界知名的運載火箭品牌。
“宇宙神”導彈的命中精度很高,誤差隻有2000米左右。在當時,對於裝備百萬噸級當量的核武器來說,這個誤差已經是世界上最好的水平了,當時前蘇聯第一代戰略洲際導彈S-6“警棍”導彈的命中精度在8000米左右。
對峙加勒比海——美國“民兵”係列導彈
在20世紀60年代,美蘇兩國核軍備競賽加劇。為了應對前蘇聯的核威脅,美國加緊部署了一種新型導彈,這就是“民兵”洲際導彈。這種導彈不僅準確度高,而且反應迅速。
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肯尼迪政府大力擴充其核武庫,逐漸取得了對前蘇聯的核優勢,前蘇聯領導人為了奪回核優勢,就試圖在加勒比海的古巴安裝一批中程導彈,並加裝核彈頭。
1962年,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爆發了。原因就是因為前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而美國則以武力威脅堅持要求撤除導彈。這次危機雖僅僅持續了13天,但卻是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最激烈的一次對抗。
在1962年,美國所擁有的核運載工具大約比前蘇聯多5倍。前蘇聯擁有約350~700枚短程導彈,這些導彈不能從前蘇聯發射到美國,隻能發射到歐洲。前蘇聯隻有200架洲際轟炸機,而美國卻有600架。美國還有大約130枚至150枚導彈裝置在“北極星”潛艇上。美國核武庫中的新成員和美國製定的“打擊軍事力量戰略”又給前蘇聯的核力量帶來了巨大的威懾。
美國核武庫中當時主要有3種洲際導彈,即第一代戰略導彈“宇宙神”、“大力神”和第二代的“民兵”洲際導彈。
“宇宙神”和“大力神”導彈都屬於美國第一代戰略導彈,“宇宙神”我們前文已經介紹過,下麵我們簡單介紹下“大力神”洲際彈道導彈。
這是一種二級液體導彈,采用地下井貯藏,發射的時候用升降機把導彈升到地麵的發射台上。“大力神”洲際導彈在1956年由馬丁飛機公司開始研製,1959年首飛,1960年首次部署,總裝備量54枚,導彈單價200萬美元,地下發射井造價85萬美元。這種導彈在1965年退役,被大力神2式所取代。
美國當時在3個內陸州建設了54個導彈發射井,每個戰略導彈發射井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整個發射裝置全部由液壓係統操縱,共重760噸。發射場地麵設備有10多台,周圍有4座天線,其中一個巨大的圓型天線可接受來自全球的無線通訊信號。而一個10米左右高的立式天線,可在短時間內升高到200多米。每個井內都有24小時值班準備發射的戰略導彈。
在古巴導彈危機時,瞄準蘇聯的超級武器還有10枚美國剛剛部署的“民兵”洲際導彈。這是“民兵”係列導彈的第一代,它是由著名的波音公司研製的。1958年底研製工作開始,1962年“民兵ⅠA”服役。至1965年6月,“民兵ⅠA/ⅠB”兩型導彈共800枚裝備美國戰略空軍。
“民兵”導彈采用了固體燃料作為推進劑,其開啟了固體燃料導彈的先河。這類導彈的總研製和裝備費用是60億美元,導彈單價132萬美元。編成3個戰略導彈聯隊,各轄3個導彈中隊,每中隊5個小隊,每小隊導彈10枚,每枚置於1座發射井中。“民兵”ⅠA和“民兵”ⅠB在1969年~1974年間陸續退役,由“民兵Ⅱ/Ⅲ”式導彈取代,現在則通過改進用作了運載火箭。
“民兵Ⅱ”型是在“民兵Ⅰ”型的基礎上,經過改進製導係統而成的導彈。其可以存儲多個目標資料,大大增加了命中精度,由原來的1600米大幅提高到了400米以內,裝載12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在1969年全麵取代了“民兵Ⅰ”型。導彈中的計算機可以存放8個目標資料,並指定一個主要打擊目標。還有8枚民兵導彈被用作火箭緊急通訊係統,也就是把彈頭換裝成通訊設備,一旦在戰爭中,己方的通訊衛星被敵人擊落,這些導彈就能緊急升空,擔當了短暫的低軌通訊衛星的功能,擔任電訊中繼台或傳送預錄的發射指令。
美國的核威懾力量被稱為三位一體,就是戰略轟炸機(B-52和B-2)、戰略核潛艇、陸基戰略洲際導彈。
“民兵”Ⅲ型彈道導彈是美國最主要的陸基核威懾力量,目前裝備了500枚,部署在發射井中。這是第一種安裝分導式多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每一枚母彈中裝有3枚核彈頭。導彈采用三級固體火箭推動,射程最遠為1.3萬千米。這種導彈命中精度極高,誤差隻有200米左右。
美國非常重視對“民兵Ⅲ”型的改進工作,從1990年代初期就啟動了延長服役期一直到2020年的工作,目前其改進計劃仍然在進行。
首先是改進發射控製中心,配備現代化的指揮控製係統即快速執行和作戰瞄準係統。然後是改進導彈的製導係統,波音公司最新換裝的製導係統使得“民兵”導彈的命中精度提升到90米,成為世界上最精準的洲際導彈,這大大提高了導彈的作戰效用。改進後的民兵導彈盡管彈頭減少了三分之二,但是由於精度提升,毀滅力不降反升,達到改進前的一倍左右。
為了和平退役——和平衛士洲際導彈
2005年9月19日,美國拆除了最後一枚“和平衛士”洲際彈道導彈,這種導彈被認為是美國裝備的威力最強大的戰略導彈。
它裝備了10枚核彈頭,每個彈頭都有獨立的再入係統,而且它的第四級液體火箭可以做末端機動飛行,幾乎是不可攔截的。“和平衛士”在冷戰時期讓前蘇聯意識到這是一種能進行“相互確保摧毀”,也就是能進行同歸於盡的報複性打擊的武器。
“和平衛士”大型洲際導彈是美國第四代戰略彈道導彈,也是目前美國最先進的戰略導彈之一,1986年開始服役。到1993年,一共部署了50枚。導彈由彈頭和彈體組成。彈頭包括子彈頭釋放艙、10枚MK21核彈頭和整流罩。
彈體分四級,前三級為固體火箭發動機,第四級為液體火箭發動機。導彈采用慣性製導方式。根據1993年簽署的“美俄關於進一步削減和限製進攻性戰略武器的協議”,2003年前50枚導彈要全部拆除,隨後這一協議被2002年莫斯科條約替代,根據新條約美國在2005年完成了導彈的拆除。
目前,美軍戰略導彈部隊建設的重點已經轉移到了破壞威力相對較小的戰略核導彈係統——“民兵Ⅲ”型洲際彈道導彈係統上。每枚“民兵Ⅲ”型導彈可攜帶3枚核彈頭,並可以在30分鍾內打擊全球任何一個角落。
4.像香腸一樣生產——俄羅斯戰略導彈
作為三位一體核威懾力量的之一的陸基洲際導彈是美蘇兩國冷戰期間比拚核武庫的重要戰場。二戰後,美蘇兩國通過從德國獲得的科技人員、設備及圖紙資料,快速研製成功了各自的地對地彈道導彈。
赫魯曉夫曾經說過:蘇聯生產戰略導彈就像生產香腸一樣容易。這種誇張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冷戰初期,前蘇聯在與美國進行的競賽中處於一種優勢。而在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的就是前蘇聯戰略導彈總設計師——米哈伊爾·庫茲米奇·揚格利。
揚格利負責設計的第一款導彈就是在“古巴危機”中打出名頭的“SS-4涼鞋”,這種導彈是在V-2的基礎上設計的,射程有1930千米,是美國人由“導彈之父”布勞恩設計的“紅石”導彈射程的6倍。這也是SS係列導彈稱雄世界的開始。
雖然在“涼鞋”導彈上拔得頭籌,但是美國人接連推出“宇宙神”、“大力神”等一係列導彈,穩穩壓過了蘇聯,這也間接導致了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敗下陣來。知恥後勇的蘇聯領導人強力推進戰略導彈的研製,終於在20世紀60年代末期相繼推出SS-7、SS-9、SS-11和集大成的SS-18.
美國人鑒於液體導彈的不可靠性,在六十年代推出了第一款固體燃料導彈“民兵Ⅰ”。而揚格利在發展固體燃料導彈方麵十分謹慎,比如一種新型導彈,它的第一級火箭采用固體燃料,而第二級仍采用液體燃料,直到1965年才推出了三級全固體燃料的SS-11戰略導彈,其性能大致相當於美國“民兵Ⅰ”洲際導彈。
美國的戰略導彈在命中精度上一直遙遙領先,蘇聯人隻好在導彈的威力上麵做文章。最初的“涼鞋SS-4”裝備單彈頭,當量為100萬噸,SS-7則直接猛竄到了500萬噸,到了SS-18則達到了史無前例的5000萬噸。
惡魔之王——“撒旦”導彈
在聖經中,撒旦是魔鬼的代表。而在前蘇聯的導彈家族中,有一種導彈被西方稱為“撒旦”,這就是SS-18.這是人類製造的最大導彈,其身高36.6米,胸圍3.3米,采用二級液體火箭發動機和慣性製導係統,起飛重量達到驚人的220噸,射程最遠達到1.6萬千米,可以攜帶8~10枚核彈頭,最大的彈頭當量達到5000萬噸TNT。
這種導彈既能打擊硬目標,也就是經過加固的地下軍事設施等,如導彈發射井,也具備打擊軟目標的能力。軟目標指的是沒有防護的設施,如城市。
SS-18是在冷戰進入白熱化的時候研製和服役的。研製這種導彈的直接目的就是壓製美國的“民兵”導彈及其改進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