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地對地彈道導彈(3 / 3)

在SS-18誕生以前,前蘇聯的核力量主要是SS-9,這也是一種巨無霸導彈。SS-9運載能力巨大,裝載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10兆噸級當量核彈頭,而且它還是世界上首型軌道型導彈,可將彈頭送到地球軌道運轉,隨時對地麵發動核打擊。但由於地麵發射係統複雜,導致發射井抗摧毀能力較差,而且作戰反應時間長、服役期短,因此其實用性不強,隻能是純粹的戰略威懾武器。在其服役不到4年的1969年9月,前蘇聯作出了研製其後繼型SS-18導彈的決定。

負責研製SS-18的工程師是揚格利的學生烏特金,他和自己的導師設計的早期SS-18雖然抗打擊能力較強,且是多彈頭,但它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導彈的精度很差。

科學家研究發現,若命中精度不變,彈頭威力提高1倍,摧毀能力增加大約0.6倍;若彈頭威力不變,命中精度提高1倍,則摧毀能力增加大約3倍。因此,提高精度比提高威力的效果要好得多。

這個結論使得前蘇聯投入大量精力提高導彈的精度,通過采用計算機顯示製導技術,蘇聯人把導彈的精度由原來的500米以上提升到350米以內,而美國“民兵”Ⅲ當時的精度在370米以上,這使得前蘇聯的導彈進入了精確時代。提高精度的同時,導彈也縮小了彈頭。其可以裝載10枚分導式彈頭,這使得突破導彈防禦係統的能力有所提高。

SS-18的抗打擊能力很強,其安裝在經過特殊加固的發射井中。SS-18的發射井筒深39米,直徑5.9米。這些發射井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再度改良,已可承受每平方厘米365千克以上的壓力,同期美國“民兵”導彈發射井的抗壓強度隻有每平方厘米175千克。此外,為抗近距離核爆打擊,SS-18的彈上和陣地電子設備都經過抗核爆電磁脈衝加固,使其具有很強的反擊作戰能力。

前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大部分軍事遺產。其中的SS-18的命中精度時至今日也不落伍,同時它還有令人恐懼的數千萬當量戰鬥部。

但SS-18的龐大維護費用是俄羅斯無力承擔的,再加上其它各種因素,在美俄削減進攻性核武器的協議中,SS-18被削減了一半的數量。

另外,隨著俄羅斯經濟衰退帶來的一係列問題,SS-18導彈的正常服役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射。2005年隻剩下85枚SS-18,隨著俄羅斯導彈新星“白楊-M”的部署,SS-18的日子會越來越不好過。

克裏姆林宮的底氣——俄羅斯“白楊—M”導彈

美國自從裏根以來的幾位總統都在國際輿論的反對聲中強力推進國家彈道導彈防禦係統,也就是NMD。這個係統使得世界核大國都感到了壓力,因為這可能打破核實力的平衡,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但是俄羅斯人對此卻底氣十足,因為他們有“白楊-M”導彈。

“白楊-M”導彈是未來俄羅斯核打擊力量的中堅。白楊-M導彈是俄羅斯20世紀90年代研製、部署的最新戰略導彈,也是90年代國外部署的唯一新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

“白楊-M”導彈的工程研製隻耗費不到5年的時間,部署前隻進行了4次研製飛行試驗,其工程研製時間之短,飛行試驗次數之少,在主要戰略導彈型號中是很少見的。

“白楊-M”導彈係統之所以引起世人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所擁有的戰術技術性能優勢,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它超強的突防能力。

“白楊-M”導彈點火時間短,不易被監測,也不易被攔截;導彈飛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強,可令敵方反導係統防不勝防。“白楊-M”導彈具備機動變軌技術,目前的導彈防禦係統主要通過衛星和雷達探測導彈的發射軌道,測算導彈的慣性軌道,從而實現提前攔截。

但是“白楊-M”導彈采用了新技術,可以在飛行過程中改變軌道,提高導彈的突擊能力。該種導彈的彈頭可以偽裝成數千枚假彈頭,讓防禦係統疲於奔命,防不勝防。

5.東風攬月——中國戰略導彈

中國的戰略導彈部隊稱為“第二炮兵”,這個名字是周恩來總理親自起的,主要是考慮到20世紀60年代的國際形勢,沒有用“戰略導彈部隊”的稱謂。

中國的彈道導彈被稱為“東風”係列,也簡稱“DF”。最早的“東風-1”地地導彈是仿製前蘇聯的近程地地戰略導彈,這種導彈沒有進行實戰部署。在它的基礎上我國自行研製成功了中程導彈東風-2,其最大射程1500千米,能夠攜帶2萬噸當量的核彈。

在此之後,中國又研製了“東風-3”和“東風-4”,“東風-5”是中國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洲際導彈,射程達到1.2萬千米,改進型的“東風-5A”射程達到1.5萬千米,攜帶400萬噸的核彈頭,命中精度500米,射程範圍包括歐洲、俄羅斯和美國本土的任何地區。

“東風-5A”是一種液體燃料導彈,兩級推進,可以攜帶分導式彈頭,具備末端機動能力。這是我國第一代戰略導彈。

1995年我國研製成功“東風-31”洲際導彈,這是我國第二代戰略導彈。它采用三級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公路機動發射和地下發射井發射,最大射程8000千米。“東風-31”導彈可攜帶1枚700千克的威力為100萬噸TNT當量的熱核彈頭或3枚威力為9萬噸TNT當量分導熱核彈頭,命中精度為300米。

“東風-25(DF-25)”中程地地戰略導彈是中國最先進的第二代戰略導彈之一。它是近年在原“東風-21”基礎上改進,才裝備軍隊不久的先進中程地對地戰略導彈,其有效射程為3200千米,在中國本土發射可覆蓋亞洲大部分地區,包括美軍太平洋關島基地。它采用高能固體火箭推動,彈頭艙最多能夠攜帶6枚分導式核彈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夠攜帶多枚彈頭的中程導彈。

“東風-41”是我國正在研製的一種先進的多彈頭洲際導彈,固體燃料,兩級結構。“東風-41”能夠攜帶12枚分導式核彈頭,最大射程超過1.4萬千米。該型導彈采用公路機動平台、鐵路機動平台和加固地井發射3種方式部署,發射方式靈活多樣,大大提高了導彈在戰場上的生存能力。

6.導彈中的AK47——“飛毛腿”導彈

說起“飛毛腿”導彈,想必大多數人對它不會陌生。這種導彈曾經活躍在中東戰爭、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此外,在中東國家也門的內戰中和車臣戰爭中,“飛毛腿”導彈也都顯示了一定的身手。

“飛毛腿”導彈是前蘇聯研製的R-17型戰術導彈,它的最大射程為160千米,最小射程為80千米。這種導彈采用單級燃料火箭,可以攜帶常規彈頭以及核彈頭,一般用越野載重車就可運輸。

在冷戰期間,前蘇聯曾經把這種導彈輸出到廣大發展中國家,伊拉克、朝鮮、伊朗、埃及、利比亞、敘利亞以及東歐地區都曾經裝備這種廉價的導彈。這也是“飛毛腿”導彈能夠走上戰場的重要原因之一。

許多國家引進這種導彈以後,都進行了改進。伊拉克就把射程增加到了600千米,但精確度有所下降。一般報道它的圓公算偏差範圍為300米,實際上在戰場上使用時偏差達到1000米以上。朝鮮也能生產“飛毛腿”導彈,並曾向敘利亞出口。

“飛毛腿”導彈雖然名噪一時,但是屬於導彈發展過程中早期的型號,精度太差。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向以色列發射了3枚導彈,結果全都偏離了目標。兩伊戰爭中,戰爭雙方曾經使用飛毛腿導彈襲擊對方的城市,伊拉克發射了189枚,伊朗發射了77枚。

7.其他國家戰略導彈一覽

法國

作為核大國之一,法國著重發展海基潛射戰略導彈和空基核力量的發展,1996年法國拆除了本國的中程陸基戰略導彈。目前法國的核武庫主要由“凱旋”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核潛艇,攜帶新型核彈頭的M51潛射彈道導彈,ASMP-A空對地巡航導彈和具有核投射能力的“陣風”戰機組成。

英國

冷戰結束以後,英國隻保留了核潛艇作為威懾力量。目前英國有4艘前衛級核潛艇,攜帶美國製造的“三叉戟”潛射導彈,這些導彈安裝由英國自己製造的核彈頭。

印度

印度是世界核俱樂部的新成員,目前印度真正服役並形成作戰能力的是“烈火”係列導彈,其中烈火-Ⅰ型射程為700千米,烈火-Ⅱ型射程為2000千米,烈火-Ⅲ型的射程可以達到3500千米左右。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由於和印度長期存在領土爭端,因此大力開發研製其自己的戰略導彈和核威懾力量。巴基斯坦的導彈主要是“沙欣”係列,“沙欣-Ⅰ”的射程僅有750千米,“沙欣-Ⅱ”的射程達到2000千米,可以威脅印度的大部分地區。

以色列

以色列國土麵積雖小,並且和周圍的阿拉伯國家有著剪不斷的恩恩怨怨,但卻是真正意義上的中東核大國。以色列研製的“傑裏科-Ⅱ”型導彈射程1500千米,雖然相對於中、美、俄等國的洲際導彈來說微不足道,但是這個射程覆蓋了中東大部分地區,其戰略意義之重大,絲毫不遜色。

此外伊朗、朝鮮也都發射了地對地導彈,例如伊朗的“流星-Ⅲ”型導彈、朝鮮的“勞動”係列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