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海上護盾——艦空導彈(1 / 2)

在二戰中,航空母艦大顯神威。戰後,艦母逐漸成為了水麵戰場的霸主。但艦母也不是無敵的,來自空中的威脅始終是艦艇設計者們無法回避的難題。隨著飛機性能的提升和反艦導彈威脅的加大,艦艇上的高炮越來越難以對付。於是,研製射程更遠的艦空導彈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艦空導彈就是從艦艇發射攻擊空中目標的導彈,是艦艇主要的防空武器。它與艦艇上的指揮控製、探測跟蹤、水平穩定、發射係統等構成艦空導彈武器係統。

艦空導彈按其射程分為遠程艦空導彈、中程艦空導彈、近程艦空導彈;按射高分為高空艦空導彈、中空艦空導彈、低空艦空導彈;按作戰使用分為艦艇編隊防空導彈(如美國的標準Ⅱ型艦空導彈武器係統)和單艦艇防空導彈(如英國的“海狼”艦空導彈武器係統)。

艦空導彈的最大射程達100餘千米,最大射高20餘千米,飛行速度為數倍音速。其動力裝置多為固體火箭發動機,也有用衝壓噴氣發動機的。製導方式一般采用遙控製導或尋的製導,有的采用複合製導。戰鬥部多采用普通裝藥,由近炸或觸發組合式引信起爆。

1.艦空導彈發展史

從1950年代起,艦空導彈已經發展了三代27個型號,就以艦隊區域防空導彈來說其發展了15個型號,而單艦點對點防空導彈則發展了12個型號。

艦空導彈的研製和生產主要集中在傳統的海上強國,美、俄、英、法、意、以色列等國家的艦艇裝備的比較多。

第一代艦空導彈是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服役的。當時,由於反艦導彈剛剛開始發展,還沒有對水麵艦艇形成真正的威脅,所以水麵艦艇防空的主要打擊目標是飛機。由於當時飛機的飛行高度較高,所以第一代艦空導彈多為艦隊區域型防空導彈,也就是說射程一般控製在20千米到50千米左右,單艦點防空導彈射程在5~15千米左右,射高分別在0.03~20千米之間。

第一代艦空導彈中以美國“小獵犬”、英國“海參”和“海貓”、前蘇聯的“SA-N-2”為代表。射程最遠的是前蘇聯的SA-N-2,50千米;其次是英國的“海參”導彈,45千米;射高最大的也是這兩型導彈,分別為28千米和15千米;速度最快的是前蘇聯的SA-N-2,飛行馬赫數為3.5.其次是美國的“小獵犬”,飛行馬赫數為3;發射重量最大的是前蘇聯的SA-N-2,2300千克,其次是英國的“海參”,1815千克;彈體最長的是前蘇聯的SA-N-2,10.7米,其次是美國的“小獵犬”,8.23米;戰鬥部重量最重的也是這兩型導彈,分別為120千克和100千克。

第二代艦空導彈針對反艦導彈和飛機的新發展而形成兩種發展路線,區域防空繼續增大射程,以覆蓋全空域、全高度;單艦點防空導彈則大批量研製和生產,以對付低空、超低空飛行目標。

1967年埃及發射的“冥河”反艦導彈一舉擊沉以色列的大型驅逐艦“埃特拉”號,從而引起人們對反艦導彈的關注。

相對於飛機來說,反艦導彈目標小、速度快、能在超低空飛行,成為艦艇的勁敵。此外針對第一代防空導彈的特點,飛機也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一類飛機向高空發展,在艦空導彈的射程之外對艦艇實施攻擊;二是低空、超低空飛行,在艦載雷達盲區和艦空導彈的最小射高高度之下飛行。第二代艦空導彈正是針對以上出現的新變化而發展起來的。

艦隊區域防空的代表是美國的“標準-Ⅰ”型,英國的“海標槍”,以及法國的“瑪舒卡”。

第二代單艦點防空導彈的主要型號有:美國的“海麻雀”、“契姆普”,前蘇聯的SA-N-4、SA-N-5,英國的“海狼”、“斯拉姆”,法國的“海響尾蛇”和意大利的“蝮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