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凍不死的蟲子——極地冰蟲(1 / 1)

它們是一種能夠在極地大量生存的生物。它們喜歡寒冷的氣候,溫度稍高就會腐化成一團粘稠物質。它們極強的生存能力造就了它們驚人的存在數量,也成為科學家樂此不疲的研究對象。它們是誰?它們就是凍不死的蟲子——北極冰蟲。

明星名片:

極地冰蟲是一種被人們認為是地球上凍不死的蟲子,具有科學家研究的理想中外星生命的特質。科學家通過對極地冰蟲耐寒體質的研究,認為在外星球上一定也存在著像冰蟲一樣的耐寒的生物。它們能夠在寒冰中自由行走,能夠在極地低溫狀態下活躍地生存,稍有升溫便能使它們化成一團粘稠物。

在冰天雪地的寒帶,四個季節都被冰雪覆蓋,但是在那裏卻頑強地生存者一種生物叫極地冰蟲。每當寒帶夏季到來的時候,夕陽西下,這種小蟲子就紛紛從那厚厚的冰塊悄悄地鑽出來,成群結隊地尋找它們的晚餐,無論是海藻、花粉或者其它任何它們能夠消化的殘渣都是它們的最愛。為了使生命得以延續,它們擁擠在一起,伸著藍色的鼻子,四處尋找著一切養分,互相咀嚼著彼此的尾巴,在那冰天雪地的地方頑強地生活著。

如果正趕上它們出來,人一腳落下去,很可能就會踩到成千上萬條繞在一起的好像黑線團似的冰蟲。它們是一種喜歡晝伏夜出型的動物,它們一般是在晚上行動,太陽升起之前,又都潛回到自己的冰屋裏去了。冰蟲不能享受太陽的溫暖,一旦被陽光直射就會使它們喪命。甚至隻要溫度達到4℃以上,它們就會立即被溶化,化作一團漿糊。

但盡管如此,冰蟲的抗寒功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在寒帶的冬季,冰蟲一直暴露在空氣當中,很快就會被凍僵,因此可以說病蟲是既怕冷又怕熱,厚厚的冰川就是它們理想的房屋,既能避熱又能擋寒。因為在冰川的底麵無論是什麼季節,溫度都基本保持在0℃左右,極地冰蟲被分為環節動物門,蛭綱,寡毛目,顫蚓亞目,線蚓科。1894年是科學界第一次對極地冰蟲進行關注。這一年科學家卡洛·埃默裏是第二次來到阿拉斯加的聖伊萊亞斯山的馬拉斯賓納冰川,經過一係列的考察之後,他收集了一種像黑線一樣的小蟲子並把它們全部帶回去進行了研究。經過了4年時間的研究,埃默裏確定這是一種新生物。

極地冰蟲生活在終年積雪的冰川地帶,最常出現的地區為太平洋沿海冰川,但在美國阿拉斯加、英國哥倫比亞、俄勒岡州和靠近極地的冰川區也都發現了它們活動的蹤跡。對於冰蟲能夠在堅硬的冰層中行動自如的原因,科學家至今還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還,隻是猜測冰蟲在移動過程中很可能會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就類似於“融冰劑”,能夠為冰蟲開辟道路。

冰蟲是一種群居動物,通常是上百條冰蟲一起抱團出現,專家猜測冰蟲的這種群居方式很可能跟它們的生殖習慣有一定的關係。冰蟲存在的數量很多,2002年,科學家對懷特河冰川進行過一次抽樣統計,經過調查分析顯示,該冰川存在的冰蟲平均密度高達每平方米2600條,懷特河冰川的總麵積為2.7平方千米,這也就意味著在這個冰川上存活著超過70億條的冰蟲。

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冰川的逐漸融化,冰蟲的數量也急劇減少。因為冰蟲雖然能夠忍受嚴寒,卻忍受不了普通的“高溫”氣候。因此,冰蟲一直過著“晝伏夜出”的生活。它們害怕見到陽光,所以冰蟲的行動時間一般也是在下午3點以後,寒冷的晚上是它們活動的高峰期,早晨一到,它們便會立即潛入到幾米深的冰層下麵進行躲避。不過,令人不解的是,冰蟲有怕熱的習性,但是它們進行活動的高峰季節卻是冰川的夏季。科學家們在調查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在冬季發現冰蟲的蹤跡。因此很多人懷疑,冰蟲是不是到了冬天就會潛入到冰層的下麵進行“冬眠”。

極地冰蟲雖然從表麵上看並沒有什麼保溫性,但實際上,與它的同族相比較,冰蟲的體內貯存的能量會比平常的水平高出很多。冰蟲體內貯藏有濃度很高的三磷酸腺苷,科學家認為這種物質很可能就是為冰蟲提供能量來抵禦寒冷的機製。因為根據研究顯示腺苷酸水平的升高可以增加這種分子的碰撞率,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分子在運動過程中的減少和酶動力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