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原理上說起
雷達是通過反射回來的電磁波來確定遠處目標的具體位置的。不過雷達要搜索到遠處某個方位的目標,就先要讓發射的電磁波對準該目標,然而事先誰也不知道那個未知的目標會在哪裏出現,所以雷達需要不斷地向四麵八方不停地發射出一束束電磁波,以便“巡視”所有目標可能出現的地方。
2.四大難以克服的缺點
傳統雷達是通過轉動天線實現全方位地“巡視”周圍的空域,它的天線一般是做成一個球弧麵,形狀看起來像一口巨大的鍋。隻要“鍋口”轉到哪個方向,電磁波就能照射到哪個方向,但這種旋轉“巡視”是有許多缺點的:
(1)由於需要讓它旋轉,所以雷達天線不能做得太大太笨重,大而笨重的天線就會會使雷達旋轉起來非常不靈活。可是如果把天線做得太小了,就不能安裝大功率的電磁波發射器了;要是不能給雷達安裝上大功率的發射器,就不能發射出強大的電磁波;不能發射出強大的電磁波,雷達就根本探測不到遠處的目標——這就使雷達的製造陷入兩難境地,把雷達製造大了不行,製造小了也不行。
(2)由於雷達在監視目標的時候,必須先把它的大鍋一樣的天線轉向那個目標,如果這個時候在不同方向上同時出現多個目標,雷達不可避免地要顧此失彼,陷入手忙腳亂之中,無能為力。
(3)由於大鍋一樣的雷達的旋轉,速度十分有限,天線開始掃描這個區域到再次掃描同一個區域,期間間隔的時間是比較長的。那些暫時沒有照射到的區域,無疑是雷達在這個時候的盲區了,那將留下巨大的隱患。
(4)由於笨重的天線轉動起來後有巨大的慣性,它是不能馬上停下來的,雷達的反應就非常遲鈍了。
由此可見,傳統雷達所有的這些缺點都是因為它的“旋轉惹出來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