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寶劍鋒從磨礪出—軍用雷達素描(2 / 2)

由於軍用雷達在天線、發射機、接收機和信號處理器等各部分可分別采用不同領域裏的最先進的技術,或者在信號形式、雷達結構等方麵采用不同的設計,使得軍用雷達的物理特性和功能方麵等方麵天差地別,形態各異。軍用雷達將在人類智慧的推動下不斷推陳出新、發展壯大,成為未來戰場上的主角。

第二節 毫厘之間顯神威—毫米波雷達

通常毫米波是指30~300G赫茲頻域(波長為1~10毫米)的電磁波。毫米波的波長介於厘米波和光波之間,毫米波雷達製導集微波製導和光電製導的多種優點為一身。同厘米波導引頭相比,毫米波導引頭具有更小的體積、更輕的質量和更高的空間分辨率等特點。而與紅外、激光、電視等光學導引頭相比,毫米波導引頭,能名穿透重重雲霧霧、煙塵,有排除氣象幹擾的優秀本領,隻要不下大雨,它就可以全天候使用。另外,毫米波導引頭的抗幹擾、反隱身能力也優於其它微波導引頭。

同時毫米波雷達在目前隱身技術所能對抗的波段之外工作,因此它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探測出那些隱身目標。毫米波雷達還具有先發製人的攻擊能力,特別適用於防空、地麵作戰和靈巧武器。例如,美國的“愛國者”防空導彈已全部安裝了毫米波雷達導引頭,目前又正在積極研製更先進的毫米波導引頭;俄羅斯也已經擁有連續波輸出功率為10千瓦的毫米波雷達;英、法等國家的一些防空係統也紛紛效仿,都將采用毫米波雷達。

以前毫米波雷達的應用受到器件,尤其是有源器件功率不高的限製,這像一個緊箍咒,使它始終難以越出末製導之外的領域有所作為。然而今非昔比,美國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實施,90年代進入第二階段的微波毫米波集成電路規劃,並且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突破,新型高效、大功率毫米波功率源、介質天線、集成天線、低噪聲接收機芯片等相繼問世,使毫米波雷達的性能發生了空前的變革,開拓出了它的一片廣闊無垠的應用領域。如今隻要每隔幾個月時間就會有一種新型毫米波雷達問世。

現在,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美國的陸軍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最近美國陸軍裝備了毫米波雷達的主要武器係統有兩項:一是“長弓”目標瞄準和導彈係統,二是戰場作戰識別係統。“長弓”雷達係統以“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為作戰平台,它所擔負的光榮任務是在夜間、雨、霧、雪及戰場煙、塵等低能見度下,摧毀所有地麵目標和低空目標。設計人員從雷達和導彈尋的器兩方麵雙管齊下,綜合考慮,萬裏挑一,選取了毫米波雷達。他們以毫米波單片集成電路為突破口,進行設計,其中導彈/雷達收發機部分就直接采用最新高技術產品:由16塊單片集成電路芯片構成一個波段功率放大器模塊。這些芯片是由0.15微米大小的高電子遷移率晶體管技術製造的。“長弓”雷達係統已於1996年開始全麵生產。

美陸軍除了用毫米波雷達裝備AH-64“阿帕奇”直升機(稱為“長弓阿帕奇”)外,還將裝備RAH-66“科奇曼”直升機。

戰場作戰識別係統是美國陸軍選擇的一種毫米波詢問/應答武器係統,這個係統以二次雷達方式工作,采用了特殊的編碼波形。美國陸軍的智能反坦克子彈裝上有聲探測器和雙色紅外探測器,能對敵方陣地上悄悄運動的坦克和裝甲車自動定位、跟蹤和摧毀。為了讓其進一步具有探測隱蔽的靜止目標的能力,美國陸軍現在正在研究用毫米波雷達或紅外成像傳感器代替其中的一種探測器,建立更加完善的作戰識別係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