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與戰鬥群對接聯絡
天基雷達係統使美國軍隊有一個共同的作戰信息藍圖,而且不會有很大延遲。從而為戰區導彈防禦提供對方導彈發射段的軌跡,天基雷達同時作為天基預警係統的一部分,可以提供更準確的導彈發射段的軌跡信息,以及巡航導彈、反艦導彈的目標信息,預警信息可以直接傳送到“宙斯盾”巡洋艦等相關單位,根據軌跡推算出的反導彈導彈發射位置。也可以及時發送給戰場執行任務的飛機,實施及時的報複打擊。
(2)特征輔助識別
根據目標的成像特征,可以從眾多商船群中鑒別出可疑的導彈巡洋艦,降低海軍介入時的潛在威脅。
(3)大範圍的水麵搜索
一個天基雷達不到1分鍾就可以搜索大約60萬平方海裏的海麵,10個天基雷達10分鍾就可以完成搜索全球的所有海麵,及時為所有指揮員提供全麵的海戰態勢情報。
(4)保障己方的電子靜默行動
由於發射信號來自天外,而不是來自艦上,因此不會由於艦載雷達的工作而暴露海軍部隊的位置信息,這個行動成功的前提是天基雷達的信息能快速有效在海軍部隊各艦艇上傳遞共享。
天基雷達係統將與空基(機載)“E-8”雷達聯合監視目標,讓攻擊雷達係統和無人機協同工作,成為空、天、地一體化,情報、監視與偵察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開發成本控製
“天基雷達”計劃由原來的“發現者-2”計劃逐漸演變而來的。而原來的“發現者-2”計劃是國防先進研究計劃局在1998年支持的名為“監視、目標瞄準與偵察衛星”計劃,它的任務是在2010年完成2顆“天基雷達”成像演示驗證衛星,然後再接著考慮下一步應用,部署一共由24顆衛星組成的實用性星座。
為了繼續發展“天基雷達”成像偵察衛星計劃,美國空軍於2001年又提出了“天基雷達”計劃。隻是這個計劃擬建成的星座的衛星數量隻有8~10顆,比發現者-2減少了約2/3.而兩者最重要的區別就在於,“天基雷達”計劃根本不需要經過演示驗證,一步到位,直接就可以建立實用星座。美國空軍認為,近年來在“天基雷達”衛星的關鍵技術上已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因此,整個“天基雷達”係統的全壽命成本就大幅度下降了。
(四)實際麵臨的關鍵技術
盡管“天基雷達”係統的著急技術已經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但它的應用仍然存在許多較大的技術難點,可能直接影響和限製雷達係統的功能。這些關鍵技術包括:
(1)地麵背景雜波和自然幹擾的影響 天基雷達相對與空基雷達,平台的速度更高,距目標更遠,由於載荷能源限製,雷達的發射功率不可能再有提高,相比之下,麵臨的背景雜波和幹擾影響卻是會越來越大。
(2)輕質高效的有源電掃描陣列1998年美國投資開發了“天基雷達”衛星的關鍵技術——多模態主動電子掃描陣。具有研製X頻段發射/接收裝置經驗的諾斯羅普-格魯曼和雷聲公司承擔這項技術的研製工作。
(3)高效的功率管理 由於能源有限,這很可能成為天基雷達實時工作的瓶頸,解決能源瓶頸的重要措施就是實施有效的功率管理,在不同的偵察任務和信息分發任務間進行合理功率分配。
(4)高性能的星上處理能力 從傳感器偵察接收信號的檢測、提取、識別,到衛星間的協同規劃調度,都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天基雷達若要最終要采用星上處理,就必須要有極高的星上處理能力。同時由於每時每刻衛星都在獲取大量的信息數據,這些數據的存儲也是需要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