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輪船的發展史(1 / 2)

輪船發展至今,可以說,它已變得非常的豪華先進和強大。那麼,輪船又經曆了哪些發展過程呢?

人類最早使用的水上航行工具是水筏,人類主要用它來捕魚和航行。很早的時候,美洲的印第安人與北美的愛斯基摩人就知道,挖空木頭可以增加水的浮力,因此他們發明了十分精良的獨木舟作為水上的運輸工具。在中國的周朝或更早的時候,就已出現了獨木舟,據說,春秋時期的吳國就能建造出能乘載92人的中型木船。到了漢武帝時期,還建造了能乘載千餘人的大木船。而後,人類又發現,在舟筏上迎風鼓起動物的皮毛可以加速舟筏的航行速度,這便是帆船的前身。

人類進入文明時期以後,帆船首先得到了改良。船帆是用編織物做成的,而且,船身下麵還有了骨架的結構作為支撐,這可能是後來船隻建造中龍骨的雛形。同時,船具的裝置方法也得到了改進。到了希臘羅馬時代,帆船在性能與尺寸方麵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羅馬的運貨船甚至可以裝載400噸以上的貨物,並且可以從埃及的尼羅河穀遠航至羅馬,這種發展狀況一直維持到19世紀,直到後來才有所突破。

詹姆士·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於19世紀初被應用於水路運輸,這也標誌著海上運輸機械化時代的開始。1807年,富爾頓將他發明的汽船“克萊蒙托”號展示於哈德遜河上,證明了使用蒸汽機的汽船可以在海上及河上航行。到1833年,一艘名叫“皇家威廉”號的加拿大汽船首次橫渡了大西洋。其後的50年內,汽船的發展一日千裏。船身由木製變成鐵造,然後又發展為鋼製。早期的明輪推進器,於19世紀中葉被螺旋槳推進器所取代,1854年、1897年這兩年裏,第一個複合往複式蒸汽機及蒸汽渦輪先後由英國人首次成功應用於輪船上。進入20世紀後,蒸汽渦輪取代了蒸汽機,由客輪開始,然後用於貨輪。

18世紀,歐洲出現了蒸汽船。到19世紀初,歐洲又出現了鐵船。到了19世紀中葉,船開始向大型化、現代化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江河交錯,海岸線漫長。自古以來,我國航海事業及造船工業就很發達,是造船最早、最好的國家之一。

“輪船”一詞始於我國唐朝。唐朝的李皋發明了“槳輪船”(車輪船),它的兩舷裝著會轉動的槳輪。槳輪外周裝上葉片,下半部分浸入水中,上半部分露出水麵。這種槳輪船,由人力踩動車輪,葉片撥水,從而推動船隻前進。因為它的槳輪在水麵就可以被人看到,所以被稱為“明輪船”或“輪船”,以便和人工劃槳的木船、風力推動的帆船相區別。

到了宋代,船上普遍使用了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十桅十帆的大型船隻。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隻。在古代,中國航海造船的技術,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蒸汽機出現以後,1690年法國的德尼·巴班提出用蒸汽機作動力推動船隻的想法,並且進行了具體的設計。但因為當時還無法提供實用的蒸汽機,因此無法實現。1769年,法國發明家喬弗萊把蒸汽機裝上了船。但所裝的蒸汽機既簡單又笨重,而且帶動的是一組普通木槳,航速很慢,不能顯示出機動船的優越性。1783年,喬弗萊又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蒸汽輪船“波羅斯卡菲”號,但是在航行30分鍾後,船上蒸汽鍋爐便發生了爆炸。1786年,美國的約翰·菲奇將一台瓦特蒸汽機裝在船上,用來轉動舵,而不再作為動力,船隻的動力靠12支槳劃水。因此,從真正意義上講,這並不能算是蒸汽機輪船。1790年,菲奇用蒸汽機帶動槳劃水,因其效率極低,他的發明並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1802年,英國人威廉·西明頓利用瓦特改進的蒸汽機,製造成世界上第一艘蒸汽動力明輪船“夏洛蒂·鄧達斯”號,在蘇格蘭的福斯·克萊德運河下水,試航成功。這是一艘30英尺(1英尺=30.48厘米)長的木殼船,船中央裝有西明頓設計的蒸汽機,推動一個尾部明輪。輪船的出現對拖船業主們是一個打擊,他們以汽輪船產生較大的波浪為由,拚命反對,就這樣,第一艘汽輪船被扼殺在搖籃裏。美國的約翰·史蒂芬森於1840年建成具有四葉螺旋槳的“利特爾·朱莉安娜號”輪船,這是世界上最早有螺旋槳的輪船。由於推動螺旋槳的蒸汽機轉速太低,所以他當時認為推進器還是輪槳較好。到1870年,他又建造了帶輪槳的“菲尼克斯號”輪船。“菲尼克斯號”從紐約沿海岸駛向費城進行試航,雖然途中遇到風暴,但經過13天的航行,最後還是平安地到達費城,這也是世界上輪船首次在海上航行。史蒂芬森父子對輪船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