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曼早年曾在維也納精神病學會和安娜·弗洛伊德一起工作過,是學會的助理,他的主要貢獻是發展自我概念。弗洛伊德父女都把自我依附於本我,缺乏自我的主動性。而哈特曼提出“未分化的基質”這一概念,把本我和自我都看做是發生於這一生物學先天基質的機能,從而改變了自我的原來性質。“基質”:一方麵分化出本能驅力,即本我;另一方麵分化出自我裝置。自我裝置的機能具有自主性,即適應機能,例如知覺、記憶、語言和各種動作的成熟和發展。這樣一來,在發生學上自我就擺脫了附屬於本能的地位,使自我獨立於本我。通過基質的分化,自我和本我同時各自產生一種機能,使本能內驅力和自我適應機能發生平行關係。從而使心理動力和心理過程的關係一致起來。例如,哈特曼指出,出生後3個月的嬰兒饑餓時,能把饑餓感和記憶中的滿足痕跡聯係起來,用哭聲召喚母親。這就是說,新生兒基質的分化,使原來無目的的哭聲變成有目的的哭聲,饑餓成為適應過程的動力,發揮了自我機能的自主性。
哈特曼還把自我適應看做機體同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和不斷連續的運動,機體通過運動既可以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也能調整自身以適應環境,保持自身和環境的平衡。不僅如此,自我的適應機能還能夠保持本我和各種內驅力之間,即本我和自我、超我之間以及本我和自我之間這三個方麵的平衡。由此可見,盡管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學保留了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的基本框架,卻突出了自我的自主性,使弗洛伊德人格結構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衝突論變成為三者平衡的理論。1939年哈特曼發表《自我心理學與適應問題》,這本書的出版標誌著自我心理學正式建成。以後,雖然經過20世紀40、50年代的一些精神分析學家的推動和發展,但多數人隻在兒童的自我概念發展方麵有所貢獻,將自我概念貫徹到人生全過程的隻有艾裏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