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亞傑出生於瑞士的納沙特爾,自幼喜愛動物,15歲時,他已因研究出生地附近的蝸牛等軟體動物為人們所知。1918年獲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他對哲學、邏輯學和心理學都很感興趣,1918年他還在蘇黎世大學榮格的指導下研究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精神分析。不久他到巴黎,1920年在智力測驗量表創始人之一西蒙主持的比奈實驗室當助手,研究兒童心理學和負責管理比奈檔案的工作。1921年皮亞傑回到瑞士擔任日內瓦盧梭研究所主任,以後曆任納沙特爾、日內瓦和巴黎等大學教授,以及各種學會組織的負責人。皮亞傑是20世紀從兒童心理學的認知發展研究到人類智慧發生認識論的創建者。他從胚胎發生學開始,研究每一年齡兒童心理的個體發生發展,以致各種科學的發展史,將生物學、心理學和邏輯學統一起來研究人類認識的發生發展史。他用心理學的實驗方法論證和闡述人類知識和智慧的發生發展問題,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貢獻。
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4階段論:
感知運動階段。從出生到18~24個月,是智慧的萌芽時期。由動作活動開始,到協調感覺、知覺和動作間的活動。最初嬰兒隻能有一些感覺,不能將這些感覺和外部事物聯係起來形成形象,如伸手抓玩具。以後通過吸吮、移動、搖動、敲擊和扔東西等活動漸漸地獲得新知識和經驗,開始存儲一些心理形象。到一歲末期嬰兒能覺察到:藏在帽子底下的小玩具,雖然看不見了,但它還是存在著。
前操作階段。18~24個月到6、7歲,能說出電報式的雙詞句,具有表象思維能力,但缺乏可逆性。例如,將5顆紐扣串在一起,和把它們散開放,5歲的兒童認為,散開的紐扣比成串的紐扣多。將同樣多的水,倒進寬大的玻璃瓶,和倒進細長的玻璃瓶內,他們會說,容量大的瓶中水更多。
具體操作階段。7~12歲,出現邏輯思維和零散的可逆運算。但一般兒童,隻能對具體事物和形象進行運算。例如,對同樣多的水倒進大小不同的容器內,他們說兩個容器內的水是同樣多的。主要原因在於,這時候的兒童已經學會算術。皮亞傑說這是有了“守恒”概念。
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能在頭腦中將形式和內容分開,思維能超出感知的具體事物或形象,進行抽象的思維和命題運算。
關於發生認識論。這也是皮亞傑的獨創,其特點是將兒童心理和人類的科學認識史聯係起來研究。認為人的認識來源於動作,動作既是感知的源泉,又是思維的基礎;認識是連續不斷構成係統的心理機製,它翻譯和調節著人的認識活動。他說:
心理學在科學家族中占有關鍵性地位,在科學之林中心理學在不同程度上和其他的每一門科學互相依存。它依存於其他科學,相反,在不同的方麵,其他科學也借助於心理學。
在他看來,任何科學,總是通過人的活動和認識才形成發展的。人應用科學知識技術去認識某一科學對象,發現規律,而該科學的形成發展則打上了人的心理學發展的烙印。科學越進步,人的認識能力越深刻,越能推動科學發展;人的心理智能也就愈加深入科學體係的認識並留下痕跡。然而,皮亞傑在科學知識、思想意識和意識心理的關係上,隻是從理論上做了一些論述,而維果斯基則更加具體地從文化曆史方麵來闡明人的心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