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貯、保持之後是否全都記住,這就需要由提取來檢驗。檢驗的結果表明,記憶保持是一種動態的機製,它常常是變化多端的,而最大的變化是遺忘。關於遺忘的研究,早在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就發現了遺忘規律:它是先快後慢,隨著時間而漸漸地降低遺忘速度的。他的記憶實驗研究,由自己當被試。實驗結果發現,在學習後1小時裏,遺忘發生得非常快,然後是慢慢地平穩地遺忘。例如學習後20分鍾,即遺忘41.8%,到31天也隻遺忘78.9%。可見遺忘並不隻是時間因素決定的,還有其他原因。
後來,經過研究發現,影響遺忘的其他因素有以下一些:首先是材料。無意義的材料比有意義的材料遺忘得快;材料多比材料少要遺忘得快。其次,在學習的熟練程度上,過度學習比剛剛學能成誦要遺忘得慢。所謂過度學習,就是學到能夠背誦之後再多學幾遍的記憶效果最好。再者,在學習材料的次序上,一般說來,開頭的材料和最後的材料都記得較好。前者叫首因效應,後者叫做近因效應。最後,遺忘和學習的態度也有關係。凡是你感興趣和需要的材料就學得快,記得牢,否則就不易記住。以上這些關於記憶和遺忘的關係問題,前人都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且取得了相當的成就。認知革命以來,心理學家對遺忘和記憶的關係做了進一步的研究,補充和發現了以下一些事實和理論。
關於遺忘原因有以下幾種理論:
痕跡消退說。艾賓浩斯說過的遺忘隨著時間而消退,這是一般得到承認的。但是,情況比較複雜,這要看具體條件。1924年有人設計出一種新的實驗方法,他讓被試學會後就睡覺,醒後即進行測驗,結果是遺忘的並不多。可是,學習後繼續做其他工作則遺忘的材料就多而快。這個實驗表明遺忘除了時間因素起作用外,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這就是幹擾。幹擾理論是20世紀相當流行的遺忘理論。
幹擾理論認為,學習前的經驗會幹擾當前的學習任務。例如實驗表明,學習一種材料前,已經學習過或者將要實驗學習相類似的材料,那麼,實驗學習的效果就不如沒有事先學習過或者和實驗學習不相類似材料的效果好。人們稱這為前攝幹擾。意思是說,事先學習幹擾了當前學習的記憶效果。另一種情況是,學會一種材料之後,再又學習類似的材料,那也會幹擾原來的學習成績。這叫後攝幹擾或倒攝幹擾。幹擾理論的前攝幹擾和後攝幹擾,原來也稱為前攝抑製和後(倒)攝抑製,為了和遺忘的另一種理論,即壓抑理論區分開,後來將抑製改稱幹擾。關於這方麵的其他問題,將留在最後一種壓抑理論說。
線索依賴性遺忘。1974年加拿大心理學家圖爾文發現,有些遺忘是信息已在記憶學習係統中就消失的。但是,另一種遺忘是信息並沒有在學習記憶係統中就消失的。這種遺忘隻要用和貌似遺忘有關的材料作為回憶的線索加以誘導,就能回憶起來。他把這種能用線索作用的誘導而重新回憶起來的遺忘,叫做線索依賴性遺忘。他認為,這種遺忘無論在實驗室,還是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見到。它有強大的作用,是長時記憶產生遺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