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勇氣與運氣倒是青睞那些無知無畏的人。
一座高聳入雲的大山,你站在山腳下的時候,抬頭看到的是滿山青翠、雲霧繚繞,根本不知道山的頂端在哪,亦不知進山的路有多少條。隻因為有一份探險的心在,就毫不猶豫地邁步,開啟了一次全新的攀登之旅。
我最初走近王陽明,完全就是一份好奇心與一份探險的心在驅使。我非常好奇,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可以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毫無爭議地頂起“立德、立功、立言”三頂不朽的聖人桂冠,又毫無爭議地被後世封為明代,乃至我們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後世的曾國藩、梁啟超、孫中山、蔣介石,以及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都將其視為心靈導師,陽明心學思想則是這些人走向精彩人生、成就輝煌偉業的至尊法寶。他還讓眼下多少顆浮躁的心靈在他的心學思想中找到寧靜的歸宿、進取的力量。今天的很多大學新生入學,課堂上老師為他們推薦的第一本書就是王陽明的作品集。
王陽明像一盞溫暖明亮的燈火,早已被曆代前賢與今世追隨者高高地供奉在心靈的祭台上,終生膜拜。
的確,王陽明是一個另類奇人,從他出生的那天起,似乎傳奇就不曾離開過他:母親懷胎十四個月才生下他,五歲還不會開口說話,十二歲就口吐狂言欲做聖人;十五歲離家出走到長城一帶考察三關,新婚之夜出逃與老道士觀中徹夜長談;及至成年,他的人生更是跌宕起伏、精彩紛呈——仗義執言被下詔獄,遠貶貴州龍場悟道,出其不意巧用奇兵平叛破賊,書院講學倡導心學,晚年出征又立奇功……
在遍讀有關王陽明的傳記及相關的曆史資料、王陽明作品全集之後,這個被高高供奉在神壇上的聖人大儒,終於在我的生活裏一點點豐滿起來。他不再是故紙堆裏那個滿口“之乎者也”的王聖人,他走出書頁,走進我的內心,也走進我的生活。他原本就是那樣一個可以親近,並且值得親近的人,而我也終於在日複一日的閱讀中漸漸明白,在這個人心浮躁、物欲橫流的當下,為何那麼多人開始了追隨王陽明及其心學思想的步履。那份魅力,真的無可阻擋,即便他早已離開我們四百多年。
走近王陽明的這個夏天,是我生命中極不平常的一個夏天。因種種原因,我不得不離開自己生活了十餘年的美麗山水城市,而去往另一個小城工作。那個閉塞的小城,是我無論如何也不願意去的地方。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人性向來如此。我已經在安逸的日子裏待得太久了。可我卻不得不去麵對。現實麵前我沒有別的選擇。
我是拎著滿滿兩大箱有關王陽明的書去往小城那個偏僻的小單位的。那時,我覺得自己跟當年被貶往貴州龍場驛的陽明先生一樣,落魄又無奈。單位裏事倒不多,讓人無法忍受的是那裏的閉塞與寂寞。好在,我帶了很多書,很多關於王陽明的書。
楊絳先生曾就讀書打了一個很巧妙的比喻,她說,讀書猶如穿了“隱身衣”去人家串門,對自己欽佩的老師或者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打擾主人,翻開書頁就闖進大門登堂入室。王陽明的“家”無疑是我這個夏天所找到的最好的一處心靈庇護所。在這裏,有大明王朝的風雲跌宕,有王陽明先生傳奇另類的人生,更有其如千古明月一般的心學思想照耀其間。沉浸其間,一顆焦躁不安的心漸漸平靜下來,那份離家的落寞與孤寂也在不知不覺中走遠。我的麵前,有一扇大門徐徐打開,而大門裏麵,是一片我從不敢奢望的精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