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陽明傳》自序(2 / 2)

讀過很多不同版本的王陽明的傳記,有寫得端莊嚴謹,也有寫得詼諧戲謔;有正說史事,亦有小說演義。而那個日日在我心裏豐滿鮮活起來的王陽明,卻是一位有著人間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的血肉之軀,他有著驚為天人的軍事思想,也有著常人不及的勤奮與努力;他有著一代聖賢的天地仁心,也有著與尋常人無異的血淚掙紮;他一邊在寫著請求棄甲歸田的奏疏,一邊又在為社稷民生嘔心瀝血日夜操勞。說王陽明的一生是充滿傳奇的一生,倒不如說他的一生是充滿糾結的一生。他一生都在為著一個聖人的理想在糾結,在尋找,直到最後找到他的“良知”學,找到那輪光耀千古的皎皎明月。

“格物窮理”“格物致知”一代大儒朱熹曾教人於萬物之中尋求天理,於讀書中求天理,王陽明卻在那個朱子學一統天下的社會時代裏發出黃鍾大呂一般的最強音:“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知行合一”“去私欲,存天理”……王陽明說“心即理”,世間大道天理自在人心,向心而找才是最正確的聖人修行之道,這就是影響了後世中外多少名家大賢的陽明心學。

陽明心學,是從朱子學盛行的社會時代裏穿越重重荊棘迷霧脫穎而出的,其間的艱難波折可想而知,但他卻不懼不悔。麵對朝局的黑暗與腐敗,麵對奸佞的構陷與中傷,他以“良知”來拯救自己,更用這以良知為本的天地萬物一體仁心來拯救天下。

陽明臨終,隻遺八字:吾心光明,夫複何言!良知在心,如千古明月高懸。王陽明無論魂歸何處,都是無愧無疚亮堂堂一片。他帶著一顆晶瑩剔透、無限光明的心靈,帶著他博大寬厚的胸襟,帶著他的光明磊落坦蕩無私,去奔赴那一場與古代聖賢的約會去了。他本身活得無愧,死亦無憾。他用自己光明磊落的一生,踐行了自己的聖人理想。

無疑,在一次次前往王陽明的那個“家”的過程中,那一輪良知之月也在不覺間自我的心底冉冉升起,那一顆心學的種子亦在我的心田裏紮根發芽。人世間的美醜善惡,是非黑白,原本就清清楚楚擺在每個人的心裏,向善向真向美而行,隻需追隨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即可。讓我們穿過險灘惡浪的最終力量,不是來自外界,而來自強大的內心。陽明心學,讓人於浮躁中找到真我,於困厄中找到前行的力量。也許,這才是他的心學思想日漸光大的最大原因吧。

與眾多同類傳記不同,在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在努力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礎上,我力求最大限度地去走近王陽明,走近他的精神世界,以女性特有的細膩視角,將王陽明心學思想融會貫通於他一生的傳奇經曆當中,並全麵介紹了他的心學發展曆程,為讀者描寫一個更為真實可觸的王陽明。讓我們共同見證這位更加血肉飽滿、內心世界豐富博大的一代大儒的傳奇一生。

走進王陽明的精神世界,打開那一扇等待你的門,你決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那座巍峨高聳的大山,依舊在前方向我深情地呼喚。我知道,我也不過才開始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