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少年時代(1)(1 / 3)

1 瑞雲樓內 陽明誕生

一般女人,懷胎十月,即可分娩產子。可鄭氏已經挺著個大肚子安然過了十個月、十一個月、十二個月、十三個月,眼看著第十四個月又要過完了,她的肚子竟然還是沒有絲毫動靜。家裏人再沉得住氣,也急了。鄭氏的丈夫王華天天盯著妻子的肚子,生怕有一點風吹草動被自己錯過。最急的,當然還是鄭氏的婆婆岑氏,她也是女人,女人走過的路她都已經走過來了,哪裏見過這般光景。一小胎兒,竟然在娘肚裏揣了十四個月還不肯出來。她無計可施,唯日日在佛前焚香禱告,求佛保佑,讓鄭氏他們母子平安,讓那個未見麵的小孫子或者小孫女早一點來到這個世界上。

那一天,是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十二日,岑氏如往常一樣焚香,在佛前禱告,然後如往常一樣進屋休息。夜色漸深,岑氏也困了,閉上眼睛,不消片刻就有些迷糊。人老了,覺少,夢多。但岑氏從來沒有做過那樣一個夢,那分明不是夢,而是真的。她剛閉上眼睛不久,就覺得一片明豔的陽光破空而來,晃得她的雙眼眼瞼都飛快地顫動起來。緊隨那片明媚陽光而來的是一朵又一朵的五彩祥雲,飄悠悠地從天外而來。祥雲之上,站著許多身著緋紅衣服的男女神仙,他們擊鼓吹簫,喜氣洋洋。岑氏被那一幕給驚呆了,她眼看著其中一位仙人,懷抱一名小嬰兒,自空中徐徐而降,朝他們王家院子走來。那位仙人徑直走到她麵前,把懷裏的嬰兒送到她的手上,開口道:“此子授汝。”

岑氏的臉一熱,她都多大年紀了,已經兒女成群了。轉念想起自己那個還一直挺著大肚子不見動靜的兒媳婦鄭氏,岑氏又樂了:“吾已有子。兒媳終日孝敬公婆,請將此子授伊。”

“可。”仙人抱著嬰兒,轉身往旁邊鄭氏住的房間走去……

岑氏醒了。

她推醒身邊的丈夫竹軒公王倫,把方才自己做的那個奇怪的夢告訴給他聽。竹軒公飽讀詩書、見多識廣,對這樣奇怪的夢頗不以為意:“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你想孫子想迷了吧。”

說話間,外麵天色已漸明。老兩口兒正在那裏爭論著夜裏那一幕是夢還是真,就聽窗外兒子王華喜滋滋的聲音揚進來:“生了。她生了。是個男孩兒。”

是的,王家人期待了整整十四個月的小嬰兒,就在那一天降生了。這個嬰兒就是日後寫下一個個傳奇的明代大儒聖賢——王陽明。

那一天,是明憲宗成化八年九月十三日(即公曆1472年10月31日)。

那個盼兒盼紅了眼睛的王家,即為浙江省餘姚縣王家。

在餘姚,王家是響當當的大戶。要是追根溯源從王家遠祖說起來,還要回到東晉時代去。寫下《蘭亭序》的書法家王羲之即為王陽明的遠祖。王家始祖原居山東琅玡縣(今山東臨沂日照一帶),到王羲之時,王家舉家遷至浙江會稽山陰縣,到第二十三代王壽時,又遷到餘姚縣。

對於王羲之,想來世人都不陌生。他是東晉大名鼎鼎的書法家,被後人譽為“書聖”,因其曾出任右軍將軍和會稽內史,世稱“王右軍”。王羲之不僅草書和隸書冠絕古今,文章也寫得精美絕倫。他的書法作品中,《蘭亭序》享譽世界。這個踩著祥雲降生的男孩兒長大後也擅長書法,從其書風中也可窺見其遠祖王羲之的書法風韻。

王綱是王壽的五世孫,也是王陽明的六世祖,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忠臣,也因文學造詣聞名於世。王綱早年無意仕途,晚年卻受朋友力薦入朝為官,最終在任上為賊人所害。王陽明的第五世祖為王彥達,即王綱的兒子,他親眼看見父親王綱的慘痛經曆,誓不為官,耕田種糧,侍奉母親到終老。王彥達的兒子王與準也承襲父親遺傳下來的家風,閉門讀書,高隱遁世。到了王陽明的祖父王倫這一代,王家這種埋頭學問不慕仕途的家風依然盛行。

王倫(1421—1490),字天敘,王陽明祖父。王倫生而好竹,在他家房前屋後遍植綠竹;他則每日嘯吟於林間竹下,彈琴吟詩,好不灑脫風流,人稱“竹軒先生”,也稱竹軒公。王倫早年秉承父訓,一心讀書,鑽研學問,淡泊名利。他二十歲時,浙江當地的一些富賈大商,慕他才華、品德超群,爭相把自家子弟送到其門下,求他教育點撥。而凡經過他教育點撥的學生,德行學業都大有長進。

而今,這個年過半百的老人終於迎來了自己最小的一位弟子——他最為鍾愛的孫子。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1446—1522),字德輝,號實庵,晚年又號“海日翁”;因他曾在龍泉山的寺廟中讀書,所以後人又尊稱其為“龍山先生”。自王陽明的五世祖王彥達以來,王家世代隱遁,隻知耕讀,無意仕途,家境越來越貧困;這種現狀到了王華這一代才有了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