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自小生得聰敏,剛學會說話,其祖父王傑就常常抱他在懷,教他吟誦詩歌,而王華每次聽完即能背誦出來。等到了讀書年紀,他不但酷愛讀書,還能過目不忘。對這個聰敏的兒子,其父王倫自然寄予無限厚望,而王華終不負眾望,最終考中狀元走向仕途,一改王家的貧寒家世,這還是後話。
聽兒子王華急匆匆、喜滋滋來報,王倫這才信了老妻岑氏的夢——它不是憑空想象而來,它真的有一種寄予。那個小嬰兒,他在母胎中整整待了十四個月,已經非同尋常——傳說堯的母親就是懷胎十四個月才生下堯的;他又是踩著祥雲被仙人送來的,那更是一種吉祥之兆啊。想到此,王倫樂了,他對家人道:“就給這孩子取名雲兒吧。”
雲兒出生的那座小樓,就叫瑞雲樓。
這座瑞雲樓,曆經五百餘年風雨磨洗,數次整飭翻新,如今,仍靜立在餘姚縣王陽明故居內。不過,它已變成清代的建築樣式了。
2雲兒語遲 守仁聰慧
雲兒在全家人的熱切期待中,腳踩五彩祥雲翩然而來。其祖父王倫喜得合不攏嘴,他親自為他取名雲兒,意思自然極清楚,為一份紀念,也為一份美好的期待,期待他日後依然如初臨人世時一樣,身畔時刻有祥雲繚繞。
王倫把這個寶貝孫子當成了寶,含在嘴裏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摔了,天天把他抱在懷裏,又是逗弄,又是之乎者也、長吟短誦,手把手地教他。在王倫看來,出生時即與眾不同的孩子一定是個天才。可隨著這個小天才一天天長大,家裏的空氣越來越沉悶了。這是什麼天才啊,他分明就是一個小白癡。普通孩子到兩三歲就滿地亂跑、滿嘴爹親娘親喊得人心酥軟了;這個雲兒,麵對身邊的親人無動於衷,他不喊爹也不喊娘,他連最簡單的音節也不會發,那張小嘴兒好像被什麼膠住了一樣,就那麼終日閉著。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他五歲那年。
五歲的孩子還不會開口說話,這在自幼聰慧的王華看來簡直無法忍受。母親鄭氏也急了,她懷了這孩子整整十四個月才生下他來,原指望他為她爭光露臉,卻是小呆瓜一個。家裏人中,隻有祖父王倫,一如既往。孩子不開口說話,他也著急,但他卻從來沒有放棄過“這孩子是天才”的夢想。雲兒不開口,他依舊喜歡他,天天把他抱懷裏,教他讀教他念。每每在祖父搖頭晃腦地吟誦之時,雲兒總是顯得特別安靜,他瞪著一雙大眼睛直盯著祖父的臉,這讓王倫更加確信,這孩子不是一塊凡材。雲兒的那雙眼睛會說話。
就這樣,雲兒在祖父及家人的嗬護關愛中,不聲不響地就長到了五歲。五歲的孩子,可以獨自跑到門外去玩兒一會兒了。那一日,雲兒正在門外和小夥伴們玩耍,從遠處走來一身材高大、寶相莊嚴的僧人。隻見他徑直走到雲兒麵前,伸出手在他的小腦袋上摸了兩下,歎息道:“好個孩兒,可惜道破!”說完,轉身揚長而去。
說來也巧,那位過路僧人的話,剛好被旁邊不遠處的王倫聽到。當他想追上去問個究竟時,僧人已經轉過牆角看不見了。“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王倫一路重複著這一句往回走,百思不得其解。可惜道破,可惜道破……王倫的大腦飛速旋轉,猛然間眼前一亮:雲兒,是雲兒這個名字嗬。這孩子踏著祥雲而來,原本是多麼好的事情,可他多麼糊塗,偏偏就給他取了“雲兒”這個名字。一份天機被道破了,難怪他到五歲還不會開口講話。
思慮再三,王倫決定為雲兒改一個名字,他為他取名“守仁”。
《論語·衛靈公》載:“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有足夠的智慧,他的智慧是足以使他達到某種境界的;但是如果他不能以“仁”去保守那種境界,那麼即使他獲得了那種境界,也必定會喪失那種境界。“守仁”意為希望孩子能以“仁”去保守住他的天賦智慧。守住仁愛之心,也就守住天賦智慧,以至仁充沛,使愛遍滿天下。祖父希望孫子日後能成一德才兼備的聖賢,從“守仁”這一個名字裏,也足見出竹軒公對孫子的一片殷切期望。
不知真的是因為名字的緣故,還是到了小王陽明該開口說話的年紀,祖父為他改名為“守仁”後不久,他果真開口了。那一開口,真是不得了了。伶牙俐齒,思路清晰,常常是妙語迭出,讓大人們驚奇萬分。
某一天,小陽明在書房陪祖父念書,在祖父猶豫思索的間隙,他“嘩嘩嘩”,把祖父以前念給他聽過的書都流利地背誦出來了。那下可把王倫給驚到了,他忙問他是何時學會。“聞祖父讀時已默記矣。”小陽明拱手回答,一臉的正經相,把祖父樂得胡子亂翹。祖父把小陽明抱過來放膝蓋上,好好用胡子紮了孫子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