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和祖父及家人一直生活在餘姚老家,整個童年可謂是在家人的無盡嗬護中度過。尤其祖父,對他更是疼愛有加。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陽明的父親王華中狀元,被朝廷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職,這一職務相當於天子的顧問或秘書,唯狀元才能擔任。第二年,成化十八年(1482年),為盡孝道,王華將王倫接到京城,小陽明隨祖父一起進京。這一年王陽明十一歲。帶著小陽明一路上可排遣旅途寂寞,也可讓孩子見識山川風光、民情物態,增長見識;京城繁華之地亦是人文薈萃地,可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到了京城還能享受天倫之樂。王倫的打算著實不錯。一路北上,小陽明就是他的一顆開心果。
是日,他們行至鎮江金山寺,見天色已晚,便下榻此處。王倫為人俠肝義膽,朋友遍天下。在此地的一些朋友聽說他們祖孫進京路過此地,便紛紛前來,在江邊設宴賞月招待。
鎮江位於長江南岸,和揚州隔江相望,金山頂上妙高台,自古就是文人雅客的觀景之所。是夜皓月當空,夜風習習,放眼望去,江麵上銀光粼粼,波光閃爍,好不讓人暢快。席間,各路朋友紛紛吟詩助興,竹軒公也詩興大發,卻拈須苦思,良久無語——一向詩情沛然的竹軒公在那樣的好風良月夜竟然找不到佳句,實在讓人掃興。這時,十一歲的陽明開口了,他隨口吟一首:
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微醉之際,披著月光倚在金山最高處的妙高台上遠眺伸入到江水中的金山,這時的金山看起來僅有拳頭大小,長江好像都被它刺破了。遠處傳來簫聲,山洞裏的龍也在這雅韻月色中醉了,沉沉地睡去。仙境一般的清幽境地啊!
此詩文字簡樸,卻氣勢非凡,境界宏大,意態瀟灑。這樣的詩竟出自一個年僅十一歲的少年之口,難怪小陽明一詩吟罷,舉座皆驚,在座者紛紛誇讚竹軒公有一神童孫子。座中一人,想試一下小陽明的詩才,他對王陽明說:“少年人真是才思敏捷啊,我等自愧不如。你看啊,金山含月,月影婆娑,山房蔽月,水天空闊,能否以‘蔽月山房’再吟詩一首?”
王陽明絲毫不含糊,隨即又吟道:
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山近”而“月遠”,便覺得月亮是小的,山是大的,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如果人們能有“大如天”的雙眼,便自然能夠突破山大而月小這種常識的局限與謬誤,從而得以全麵而客觀地了解事物。這詩歌的境界已超越世俗,充滿禪詩的意趣,實在讓人驚歎不已。給陽明出題的老者更是讚不絕口:“令孫聲口,俱不落凡,想他日定當以文章名天下。”小陽明聽罷,並不以為喜,倒反駁說:“文章小事,何足成名?”
真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狂人兒。小陽明此語一出,滿座人都麵麵相覷,竟然不知如何作答。
王陽明的“狂”與“才”在少年時代已顯端倪。
3 頑皮少年出語不凡
和祖父到達京城後,在父親王華的安排下,王陽明入私塾讀書,開始接受儒家經典的係統訓練。
在祖父王倫的眼裏,王陽明是一個聰敏可愛的天才;在父親王華的眼中,他卻是一個調皮頑劣不聽話的“壞學生”,天生不守規矩,又天生會玩兒。王華不知道在兒子那個小腦袋瓜裏到底裝了多少玩兒的花招兒。
對於父親安排給他讀的書目,小陽明似乎沒有多少興趣,他常偷偷從家裏跑出來和外麵的孩子們一起玩“戰爭遊戲”。他自製了大大小小的旗子,讓小夥伴們舉著,侍立四周;他是大將,坐在中間,指揮著大家忽左忽右,排兵布陣,儼然一副大將軍的樣子。
王華知道後大怒,嗬斥道:“吾家世以讀書顯。安用是為。”
小陽明一點也不示弱,反問父親:“讀書有何用處?”
倒把王華問了個愣怔,想了半天,他才訕訕道:“讀書則為大官。如汝父中狀元,皆讀書力也。”這個答案,連王華自己也覺得俗不可耐。可細想,讀書人,最終不就為博得一個功名,顯親揚名、光宗耀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