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廬陵縣令(3)(1 / 2)

可這是一幫什麼人,一個有勇無謀的藩王,幾個有膽無識的武夫,隻憑著一腔熱血激情就起兵造反了,等到稀裏糊塗把寧夏城給占了,才發現他們根本就是坐守城池、手足無措。由於對起兵準備不足,倉促間起事,他們既無訓練有素的兵員,亦無充足的糧草——一場既無規劃又缺乏組織的兵亂,注定是無法撼動大明的根基的。彼時地處黃河東岸的明軍率先反應過來,他們占據隘口,守住黃河天險,又焚毀了囤於大壩、小壩的糧草,把朱寘鐇的叛軍死死困在了寧夏城。

到這時候,朱寘鐇叛亂的消息已經由陝西巡撫飛快地傳到京師了,隨這個消息一起進京的還有那紙興化兵起兵的檄文。毫無疑問,那紙起兵檄文又在第一時間落到了劉瑾的手裏。看到上麵“誅劉瑾,清君側”的口號,劉瑾那一驚可非同小可。他趕緊把那紙檄文悄悄燒毀,隻把寧夏朱寘鐇叛亂的消息報告給了朱厚照。

朱厚照聽到這個消息也大吃一驚,火速召三位內閣大臣來商量。

彼時的內閣中,一位是前朝老臣李東陽,當年朱厚照上任不久就將內閣解散重組,李東陽是唯一留下來的一位,他在朝中的地位可以想見。一位是新得勢的楊廷和,他正日漸受到正德皇帝的寵信。另一位是劉瑾的親信曹元,卻是個基本不起什麼作用的窩囊廢。三個人中,李東陽與楊廷和早已把劉瑾的行徑惱恨透了,正找不到機會對他下手呢。唯有一個曹元是站在劉瑾的立場上,可他本就言輕,根本無法與李、楊相抗衡。

內閣會議上,平叛政策很快就製定了,是李東陽和楊廷和的建議:由都禦史楊一清和太監張永率兵征討。一聽這樣的決定,曹元可急了。為何?看看這兩者的來曆就曉得了。楊一清,原任三鎮總製,現任右都禦史,他在邊地多年,熟悉掌管邊地軍務,素有謀略,深得邊關將士們的熱愛,由他擔任總兵官督率京軍去寧夏平叛自然最為妥當。可這曹元有自己的私心算盤。楊一清與劉瑾一向不和,是一對死對頭。早年間,楊一清任三鎮總製時,因不向劉瑾行賄賂,被劉瑾誣告貪汙邊費下了詔獄,若不是李東陽力保,可能連命也丟了。

那個張永,曾經是“八虎”之一,當年與劉瑾一起上位。可與劉瑾相比,這張永讀書多,明事理,顯然識時務得多。在他心中,到底還是比劉瑾多了份是非判斷。他眼看著劉瑾在朝上朝下折騰得沒了邊兒,心下早已起了隱隱的擔憂。

朝中風向正在漸漸改變,劉瑾卻絲毫感覺不出來,可張永卻能感覺得到。當年的小皇帝正在慢慢長大,他不再一味地依賴內廷了,重用外朝就是一個明顯的政治信號。他欲用外朝力量來牽製越來越膨脹無度的內廷,這一點,張永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早已在無形中慢慢讓自己與劉瑾疏遠起來。何況,現在的他,論身份地位,與劉瑾已經不相上下了。他已升為司禮監秉筆執掌神機營,在皇帝麵前也正得寵。

盡管曹元力阻力爭,最終的商定結果還是不容他改變。正德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由楊一清任總兵官提督京軍,張永任監軍,率領京軍數萬名,浩浩蕩蕩離開京城,前往寧夏。

可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那場毫無規劃的叛亂,還沒等到京師的大軍抵達,就已經被平定了。

為何?這還得慢慢從頭說起。當時,駐守寧夏的遊擊將軍仇鉞接到邊關軍報,正率軍向西北邊關——玉泉關一帶進發,接到朱寘鐇起兵叛亂的消息,急急率軍趕回來時,朱寘鐇的叛軍已經占領了寧夏城。那讓仇鉞好不煩惱。彼時,安化王起兵正盛,仇鉞手裏掌領的卻是一幫毫無準備的疲憊之師,寧夏城又被亂軍占領,仇鉞正不知如何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