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此心光明(2)(3 / 3)

那是一場隆重異常的葬禮,除了王陽明的家人外,從全國各地趕來的門人弟子有千人之多;那也是一場異常讓人心酸的葬禮,因為除了王陽明的家人及其弟子門人之外,朝廷竟沒有對他的去世表示半點撫恤恩典。他為大明朝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最終得到的是那樣的冷遇。

朝廷對王陽明如此待遇,原也是事出有因。還記得王陽明在平定斷藤峽、八寨匪患之後的嘉靖七年十月十日,曾上疏回鄉養病的那道奏折吧,它被當時的內閣大臣桂萼私自扣下了,才導致朝廷遲遲沒有給王陽明回複,也才導致王陽明不得不先行,更是因此而貽誤了王陽明的病情。從這個意義上說,桂萼幾乎是導致王陽明客死異鄉的最直接殺手。可他對王陽明的折騰並沒有罷手,嘉靖八年二月,他上奏朝廷,彈劾王陽明,說他蔑視朝廷,擅離職守,說他對思恩、田州事務的處理是“恩威倒置”,就連已經過去幾年的宸濠之亂,也被桂萼重新翻出來,他說在平定宸濠之亂的過程中,王陽明“濫冒軍功”。如此眾多的罪名之外,桂萼又大肆攻擊王陽明的心學為“偽學”,講他標新立異,目中無人,悖謬朱子等聖賢。

對於王陽明,嘉靖皇帝原本就是利用的成分多,愛惜的成分少,如今聽桂萼一通說,立時龍顏大怒。他立即進行朝議,下令剝奪了王陽明“新建伯”的爵位,不準其後人世襲,又下令禁止陽明之學,斥之為“偽學”。

前番宸濠之亂中王陽明所受的冤屈一直就未得昭雪,而今則是雪上加霜。好在,這一切的榮辱是非,與王陽明已經全無關係了。他已聽不到,看不到,他已乘風化月,翩然而去了。

朝廷對王陽明這份不公正的待遇,激起許多正直之士的反對。他們紛紛上疏,為王陽明鳴冤。當時的詹事黃綰就曾針對朝廷的詔書,逐條為王陽明辯護,在他的上書中,他認為王陽明主要有四大功績:一是討伐南贛之賊,二是平定宸濠之亂,三是平定思、田之亂,四是討伐斷藤峽、八寨賊亂。這四件事,都是關乎社稷安穩的大事,王陽明所做,是為朝廷擔憂、為國除患,此功績決不可抹殺。

關於陽明之學,黃綰認為其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即:親民、知行合一、致良知,而這些學說均來自先賢的言論,屬孔門正傳,要廢除此學肯定是行不通的。

在當時那種時代環境之下,黃綰的上疏自然不被采納。

嘉靖皇帝在位期間,王陽明的那份冤情一直未能昭雪。不但如此,他的親人弟子們也相繼受到牽連。王陽明去世時,他的養子正憲還是十幾歲的少年,而他的次子正億尚不足兩歲,地方官落井下石,想方設法加害於他們。陽明學被斥為“偽學”,其高徒薛侃受到世人譴責,甚至不敢公開在京城談論陽明學。

盡管王陽明及家人,還有他的陽明學曾一度受此惡劣的待遇,可這天下畢竟還有正義公平,還有真理與公道。嘉靖十年(1531年),王陽明的次子正億四歲時,在錢德洪、王龍溪等人的撮合下,黃綰將自己的幼女嫁給了正億,正億名正言順成了黃綰的女婿,從此再無人敢欺負他了。第二年,正億移居南京,與時任南京禮部侍郎的黃綰及其家人生活在一起。那也算是錢德洪、黃綰等人對老師王陽明先生的一份別樣的報答吧。

關於被朝廷列為偽禁的陽明學,它並沒有被那份皇權永遠地遏製,陽明學的種子,早已散布到各地,悄然生根發芽。王陽明去世後,弟子們為紀念他,紛紛在各地建立精舍、書院、陽明祠,積極傳播陽明學。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皇帝駕崩,他的兒子穆宗即位。穆宗即位後,對嘉靖弊政進行大力修正。

隆慶元年(1567年)五月,穆宗下詔,封王陽明為“新建侯”,追諡為“文成”。

隆慶二年(1568年)六月,穆宗再次下詔,允許王陽明之子正億繼承其父新建伯爵位並世襲之。

此時,距王陽明去世已經有四十年了。王陽明的墓碑上,已是芳草萋萋,綠蔭如蓋。

至神宗萬曆十二年(1584年),王陽明從祀於孔廟。在明代三百年的曆史中,享受此殊榮的隻有薛敬軒、胡敬齋、陳白沙和王陽明四人。這也表示了王陽明學繼承先聖,終為世人公認。而後世無數中外名人及民眾對王陽明及其心學思想的推崇與膜拜,則愈加證明了:王陽明的名字與他的心學思想,必將如一輪千古明月,照耀澤被在世人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