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此心光明(2)(2 / 3)

言罷,王陽明即緩緩閉了雙眸,與世長辭。

這是嘉靖七年(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即1529年1月9日),這一年,王陽明五十七歲。

3 身後之事 榮辱如風

王陽明去了,雖然他生前回到故土的願望終究還是沒有達成,但那又何妨。“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那是那年中秋月夜,王陽明與弟子一起飲酒賞月之時吟下的兩句詩,這兩句詩,連同王陽明的最後兩句遺言,其實就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良知在心,如千古明月高懸,王陽明無論魂歸何處,都是無愧無疚亮堂堂一片。他帶著一顆晶瑩剔透、無限光明的心靈,帶著他博大寬厚的胸襟,帶著他的光明磊落坦蕩無私,去奔赴那一場與古代聖賢的約會去了。他本身活得無愧,死亦無憾。

要說遺憾,那份遺憾與痛苦則來自他的弟子門人與親人。聽到王陽明故去的消息,贛州兵備門人張思聰一路追至南安,迎入南埜驛,他在中堂沐浴衾斂如禮,又親自督促工匠們為王陽明製作棺木安排喪事。門人劉邦采也來奔喪。十二月三日,張思聰與其他官屬的師生們共同設祭,王陽明入棺。第二日,王陽明的棺木被眾弟子簇擁登舟,他終於踏上了回家的最後一程。

那一天,南安府遠遠近近的官兵民眾都趕來了,幾乎把道路堵塞。綿延不盡的送行隊伍中,男男女女,哭聲震地,如喪考妣。南安人民,曾用無盡的歡呼與熱情迎接過王陽明,而今又用連天的哭聲與淚水與這位聖人告別。

從南安進入贛州,提督都禦史汪鋐早已迎候在道旁。贛州的士民亦如南安一樣,擁哭如途。

至南昌,其情形亦如前兩地,士民朝夕哭奠。

王陽明曾說:“人人心中有良知,人人自有定盤針。”天下公義,不在皇宮廟堂,而在世道人心。王陽明的靈柩,一路被百姓們頂香祭奠,百姓們的哭聲,於他來說,就是這世間最好的禮讚吧。

嘉靖八年(1529年)正月,王陽明的靈柩抵達南昌,他的弟子門人們將在這裏替他發喪,送他回真正的故鄉餘姚了。許是天亦有情,不願這位曾為南昌百姓撒下無限心血的好人離去。抑或許是王陽明留戀這片熱土,不願離開。那些天,天空陰沉,連日逆風緊刮不停,竟至使船不能行。趙淵焚香拜於王陽明的靈柩前,對他言道:“公豈為南昌士民留耶?越中子弟門人來候久矣。”說來也怪,趙淵言畢,風向忽轉,變成西風,載著王陽明靈柩的船隻順風飛快前行,於六日抵達弋陽。這一段小插曲,真假難辨,後人卻可以從中讀出南昌這座城市與王陽明扯不斷的淵源。

在王陽明的故鄉越地,錢德洪和另一位同門師兄正準備渡錢塘,去京城參加殿試,聽到陽明先生將歸,二人顧不得進京,一路歡欣迎到嚴灘。那一天,他們盼了太久也等了太久。陽明先生終於回來了。可他們的驚喜很快就被震驚和一份巨大的悲傷痛苦代替,他們千等萬等等來的竟然是陽明先生的靈柩。

那天,是正月初三日,多少人還沉浸在新年的喜慶裏,錢德洪他們卻不得不於廣信匆匆發出訃告,告知同門。同一天,王陽明的養子正憲也趕到了。正月初六,眾人齊彙弋陽。初十日,過玉山,王陽明的弟弟守儉、守文,門人欒惠、黃洪、李珙、範引年等也都紛紛趕到。

王陽明的喪禮,最終於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四日,在他的家鄉餘姚舉行。對這一段,其弟子錢德洪在《年譜三》(《王文成公全書》卷三十四)中曾有詳細記錄:

二月庚午,喪至越。四日,子弟門人奠柩中堂,遂飾喪紀,婦人哭門內,孝子正憲攜帶弟正億與親族子弟哭門外,門人哭幕外,朝夕設奠如儀。每日門人來吊者百餘人,有自初喪至卒葬不歸者。書院及諸寺院聚會如師存。

……

十一月,葬先生於洪溪。是月十一日發引,門人會葬者千餘人,麻衣衰屨,扶柩而哭。四方來觀者莫不交涕。洪溪去越城三十裏,入蘭亭五裏,先生所親擇也。

從嘉靖八年二月王陽明的靈柩歸越,一直到這年十一月十一日,他才被正式安葬。那一塊地處青山綠水間的墓地,是王陽明生前親自挑選的,它背靠青山,前臨洪溪,再向前則是一片開闊的沃野。那樣的地方,才最適合王陽明的天性,才可以讓他的靈魂詩意恬淡地棲居於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