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做人不能鋒芒太露,強出風頭會讓你處處樹敵(1)(1 / 3)

鋒芒太露,容易沒飯吃

中國有一個成語叫做“鋒芒畢露”,鋒芒本意是刀劍的尖端,後人將之比作一個人的聰明才幹。鋒芒原本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然而凡事都有利和弊,如果一個人鋒芒太露,自恃有才而狂妄自大、目中無人,那結果就不盡如人意了。

古人一直告誡我們要大智若愚。洪應明在《菜根譚》中說:“文章做到好處,無有他奇,隻是恰好。”才智的使用也是如此。當智則智,當愚則愚,愚也是一種智。必要時,甚至裝一裝“低能兒”,做一做“糊塗人”,都是明智之舉。明朝劉基雲:“智而能愚,則天下之智莫加焉。”意思是說,智者能帶幾分愚,就是天下的大智慧。

可惜很多人都不懂得大智若愚的道理,他們認為自己聰明過人,有才氣、能力強,故而沾沾自喜,看誰都是豆腐渣,唯有自己是朵花。這種人最容易沒飯吃,甚至會為此丟掉性命。

三國時期的禰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建安初年,二十出頭的禰衡初到許昌。有人勸他結交陳群、司馬朗。禰衡說:“我,怎能跟殺豬的、賣酒的在一起?”有人又勸其參拜荀彧、趙稚長,他回答道:“荀某白長一副好相貌,如果吊喪,可借他的麵孔用一下;趙某是酒囊飯袋,隻好叫他看廚房了。”這位才子唯獨與少府孔融、主簿楊修意氣相投,對人說:“孔文舉是我大兒,楊德祖是我小兒,其餘碌碌之輩,不值一提。”由此可見他何等狂傲。

獻帝初年間,大將軍曹操有召見之意。禰衡看不起曹操,抱病不往,還口出不遜之言。曹操求才心切,為了收買人心,還是給他封了個擊鼓小吏的官。一天,曹操大會賓客,命禰衡穿戴鼓吏衣帽當眾擊鼓為樂,禰衡竟在大庭廣眾之中脫光衣服,赤身露體,使賓主討了個沒趣。曹操恨禰衡入骨,但又不願因殺他而壞了自己的名聲。

曹操心想像禰衡這樣狂妄的人,遲早會惹來殺身之禍,便把禰衡送給荊州的劉表。禰衡替劉表掌管文書,頗為賣力,但不久便因倔傲無禮而得罪眾人。劉表也聰明,把他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裏去。禰衡為黃祖掌管書記,起初幹得也不錯。後來黃祖在戰船上設宴,禰衡說話無禮受到黃祖嗬斥,禰衡竟頂嘴罵道:“死老頭,你少囉唆!”黃祖急性子,盛怒之下把他殺了。其時,禰衡僅26歲。

禰衡本有一技之長,受人尊重,但他卻沒能因這一技之長受惠於世,反而恃一點文墨才氣便輕看天下,最終衝撞權勢人物被殺。這就是鋒芒太露的下場。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切忌隻知伸不知屈,隻知進不知退,隻知自我顯示不知韜光養晦。

楊修是曹營的主簿,他是三國時期有名的才子和思維敏捷的官員。

曹操曾造花園一所,造成後曹操去觀看時,不置褒貶,隻取筆在門上寫一“活”字。眾人不解其意,又不敢問。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翻修。曹操再看後很高興,但當得知是楊修看破自己的意思時,雖然口中誇讚,但“心甚忌之”。

又有一日,有人送來酥餅一盒,曹操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楊修入內看見,竟毫不客氣地取出與眾人分食。曹操問為何這樣?楊修答:“你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嘛,我們豈敢違背你的命令?”曹操笑了,但心裏卻十分厭惡。

曹操怕遭人暗殺,常吩咐手下人說,自己好做殺人的夢,凡他睡著時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覺,把被蹬落在地,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給他蓋上,曹操躍起拔劍殺了近侍。大家告訴他實情,他痛哭一場,命厚葬之。因此,眾人都以為曹操的確是夢中殺人,隻有楊修一語道破天機,說曹操隻是偽裝。

不久,劉備親自攻打漢中,驚動了許昌。曹操率領40萬大軍迎戰。曹劉兩軍在漢水一帶對峙。曹操屯兵日久,進退兩難。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正逢廚師端來雞湯,見碗底有雞肋,有感於懷,隨口說:“雞肋!雞肋!”人們便把這作號令傳了出去。

楊修即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回家。夏侯惇大驚,請楊修至帳中細問。楊修解釋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惇也很信服,營中諸將紛紛打點行李。曹操知道後,以造謠惑眾、擾亂軍心罪把楊修斬了。

楊修是絕頂聰明的人,才華橫溢,其才蓋主,但恃才放曠,無所顧忌,不懂得韜光養晦。殊不知,帝王將相是不喜歡別人勝過自己的,最怕部下功高蓋主。而楊修偏碰上曹操這個生性多疑的“奸雄”,能不碰壁嗎?所以,如果一個人總是喜歡顯露自己的才幹,那麼他必然會遭受很多的挫折,這是做人太單純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