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天也離不了肥皂。洗臉用香皂;洗澡用藥皂;洗衣服用洗衣皂。臉要天天洗,衣服也要勤洗勤換。衣服穿久了,由於塵土、油汙和汗水的玷汙,會散發出酸臭味。帶有油汙的衣服是滋生病菌的溫床,髒東西還會腐蝕、毀壞織物的纖維,隻有經常洗滌才能使衣服“延年益壽”。
那麼你知道肥皂的發展曆史嗎古時候,人們在河邊青石板上,將衣服折疊好,反複用木棒捶打,靠清水的力量洗去衣服上的汙垢。這樣洗衣服,既費力,效果又不好。後來有人發現有一種天然堿礦石,溶化在水裏滑膩膩的,去油汙還挺有效。皂莢樹結的皂莢果,泡在水裏,也可以用來洗衣服。同樣,也能洗掉油汙。
古時候的埃及,就有人發現用草木灰和一些羊脂混合以後得到的一些東西,特能去汙,這大概是最早的肥皂了。古時候的法國(那時叫高盧)人用草木灰水和山羊油做成一種粗肥皂,有點像我們今天理發館裏的洗發水。稍後一些時候,人們將豬油拌和天然堿,反複揉搓擠壓,得到跟今天的肥皂差不多的“豬胰子皂”。
我們現在用的肥皂是從工廠的大鍋裏熬出來的。製皂工廠的大鍋裏盛著牛油、豬油或者椰子油,然後加進燒堿(氫氧化鈉或碳酸鈉)用火熬煮。油脂和氫氧化鈉發生化學變化,生成肥皂和甘油。因為肥皂在濃的鹽水中不溶解,而甘油在鹽水中的溶解度很大,所以可以用加入食鹽的辦法把肥皂和甘油分開。因此,當熬煮一段時間後,倒進去一些食鹽細粉,大鍋裏便浮出厚厚一層黏黏的膏狀物。用刮板把它刮到肥皂模型盒裏,冷卻以後就結成一塊塊的肥皂了。藥皂和一般的肥皂差不多,隻是加進了一些消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