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吳敬梓(1 / 3)

清代諷刺小說家

(1701年—1754年)

小傳

我國清朝文學家,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的作者,安徽全椒縣人,字敏軒,號粒民,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家境富有,性格豪放,樂善好施。其父去世後,家道衰落。他不願考科舉,當時曾有人薦他應試“博學鴻詞”,他裝病不去,後因窮困,搬家到江蘇揚州,1754年在揚州去世。《儒林外史》是他的主要著作,此外,還有《文木山房集》、《說詩》等。

@@代表作品

《儒林外史》(長篇諷刺小說)

@@中學語文課文收錄

《範進中舉》

“童年”

書香之家的後代

吳敬梓出生在安徽全椒縣的一個大戶人家。他的曾祖、祖父都中過舉,做過官。隻是到他父親時,未能進入仕途,隻中了一個秀才。他為人耿直,對升官發財似乎並不熱心,守著一份家業,過著平靜的日子。吳敬梓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

由於他的伯父三十多歲無子,按照封建製度,由祖父決定把他過繼給伯父為嗣子。伯父待他很好,並且成了“宗子”,可以多得一份家產,這樣引起了族人的嫉妒,加上母親早逝,在吳敬梓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深深的傷痕。

他終日坐在寂靜得像僧房似的書齋裏,閱讀他父親留下的圖書。這雖然對一個兒童的成長有著不良的影響,但對於他的文學修養,卻是大有裨益的。

吳敬梓十幾歲時,隨繼父到江蘇贛榆縣居住,這對他來說,生活起了變化,他離開了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大家庭,從內地來到碧波萬頃的濱海縣城,他的心情好多了。這裏有夾穀山,山上有聖殿、聖亭、夾穀書院,少年吳敬梓經常來這裏玩耍。

“創作準備”

堅持終生不應考

吳敬梓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備多方麵的知識。他參加過考試,中了一名秀才,那大概是19~20歲的時候,後來就脫離了這種生活,不再應試。同時他也不重視祖上留給他的遺產,花費得很快,所以到了中年以後,他的生活就逐步窮困起來。不得已,33歲那一年,他從全椒搬到南京去住。有人推薦他應考“博學鴻詞”,他拒絕了。他的不應考、不做官的主張一直堅持終生。

他在南京的生活,主要靠賣文維持。有一段時期,家裏甚至到了斷炊的程度,不得不接受一些和他誌趣比較投合的朋友的接濟,這些朋友大都散居四方,他就經常跑到各處去和他們見麵,以獲得友情的安慰,有時甚至是為了短期寄食而去。

在他的生活逐漸起了變化時,他對人生的體驗,對社會各種生活的了解和體會,也逐步豐富起來。他是一個愛憎分明、情感熱烈的人,所以當時他有一種衝動,就是急於將他的愛和恨表現出來,而他所積累的素材,又足以供他創作時,他便開始了《儒林外史》的寫作。這時他大概是三十六七歲左右。

“成名作的誕生”

勾勒儒林和官場中形形色色的人

一天,吳敬梓坐在書房裏,閑來無事,幾十年的生活往事一一顯現在腦海裏,於是他萌生出寫小說的念頭。寫什麼呢?他想到寫官僚家庭的興衰,寫個人經曆,但這些似乎又不合自己的口味。他覺得應該以一個獨特的視角——這就是以“讀書人”的角度來寫,這對他來說既熟悉又有意義。

但為了不得罪當朝人,他把作品的時間推向前一個朝代,同時為了把寫作意圖暗示出來,他在第一回就借元朝畫家、詩人王冕的事跡來開頭。

王冕7歲死了父親,家裏窮,幫鄰居放牛,他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後來又自學畫畫,名聲傳開了,他用賣畫的錢,買好東西孝敬母親,自己也不愁衣食了。

這時知縣請王冕去,他不願意,到外躲避。明太祖起兵,曾向王冕請教如何折服人心,王冕說:“若以仁義服人,何人不服?豈但浙江;若以兵力服人,浙人雖弱,恐亦義不受辱。”明太祖要請他做官,他卻隱居山中,執意不肯。

吳敬梓寫完這一回,覺得自己的意思已經表達明白了,那就是讀書人不要圖升官發財。他很滿意。

接著吳敬梓寫第二回、第三回,這兩回中的主要人物周進、範進,苦讀到老也不中舉,後來因為偶然的機會,都中了舉人或進士,但已被折磨得死去活來。由於吳敬梓對這類讀書人很熟悉,所以近萬字很快寫出來了。

吳敬梓寫作進度比較快,順手時常常通宵不睡。一天,疲倦至極的吳敬梓趴在桌上睡著了。妻子給他端來早飯,見他正寫嚴監生的故事,原來這是他們的兒子吳從外地回來講述的。揚州有一個商人,他腰纏萬貫,可這人吝嗇得出了名,他破衣爛衫,住的地方像狗窩,家裏什麼都沒有,臨死的時候,已不能說話了,到了夜裏,卻忽然伸出兩個指頭,又擠眉,又動嘴唇,別人莫名其妙,兒子問他:“你是怕我們兄弟倆小,不能養活自己?”商人搖了搖頭。兒子又問:“你是怕兩個叔叔欺侮我們嗎?”他又搖了搖頭。人們都猜不透他是什麼意思。不一會兒,他妻子從外麵回來了,在屋裏看了看說:“你是要挑去油燈碗裏兩根燈草中的一根,是吧?”這個商人把手縮回去,點了點頭,就閉上眼咽氣了。

在吳敬梓家的旁邊,新搬來一個鄰居,是個種菜的把勢,吳敬梓問他為什麼搬到這裏,他給吳敬梓講了一個劉貢生的故事。這劉貢生是個出了名的惡人,和老漢是鄰居,他考了好多次秀才,都沒考上,就想出用錢買一個貢生的資格,但他又沒錢,就拉人出賀禮,連地保、屠戶都派了一份錢,這老漢隻好也出了一份,沒想到這惡人買到貢生以後,不但不謝大家,反而更可惡了。有一回劉貢生借給鄰居二十兩銀子,講定每月三分利,借約寫好後,鄰居沒來取銀子,過了半年,劉貢生就跟人家要20兩銀子的半年利錢,說:“因為你不來取銀子,我的錢不敢往外借,誤了大半年的利錢,不給利息不行!”可見這人有多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