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蒲鬆齡(1 / 2)

清代小說家

(1640年—1715年)

小傳

中國近代著名文學家,集誌怪小說之大成的《聊齋誌異》的作者,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19歲考中秀才,晚年成貢生。他一生秉性耿直,憤世嫉俗,以塾師為業,但他富有文才,在詩詞、文賦、小說、戲曲等方麵都有一定成就,尤以創作狐鬼小說最為擅長,借談鬼說狐,針砭時弊,書寫個人感情,成為這類文言小說中最富現實性、思想性的作品。

代表作品

《聊齋文集》

《聊齋詩集》

《柳泉詞稿》

《聊齋俚曲》

《農桑經》

中學語文課文收錄

《嶗山道士》

《促織》

“童年”

柳泉居士的由來

蒲鬆齡出生在淄川一個小康人家,祖上已有考取功名的,所以他父親也想掙個科舉功名,無奈到三十歲還沒考上秀才,再加上子女又較多,日子漸漸困難起來。

蒲鬆齡的父親對子女期望很高,希望他們能成才,所以親自教蒲鬆齡讀“四書”、“五經”,學習寫八股文。

蒲家房屋坐落在淄川縣蒲家莊,莊東頭有一處窪地,那裏有一口井,井裏的水永遠是滿的,夏天雨季更是自溢流出形成小溪,所以又叫“滿井”。

在井旁還有一棵大柳樹,綠陰蔽天,一片清幽景色,夏日太陽當頭照,坐在樹下,微風襲來,流水丁東,好不愜意。

蒲鬆齡幼年常在這裏玩,成年後也喜歡這裏的清幽,他曾自豪地說:“給個蓬萊仙境,我也不換。”所以他就自號為柳泉居士。

“創作準備”

素材源自生活

蒲鬆齡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門第不高,所以從小就混在普通農村孩子們中間:抓田鼠,捕蟋蟀,帶著獵狗抓兔子;逢年過節跟著他們一起耍燈籠、唱小曲、演小戲。

他學會了一些民間小調,自填新詞,都是一些反映普通人的生活情趣的通俗曲詞,如《雨夜思夫》、《醜女自嫁》等,這些作品把普通人的生活描繪得淋漓盡致,詼諧幽默。

蒲鬆齡還將社會上傳說的新聞編成說唱故事,有一篇鼓詞《青州衡王府被抄澇窪豆腐匠買妻》,講述了清朝剛建立時,派兵到青州抄沒了明朝的衡王府,把宮女裝到布袋裏賣,賣豆腐的王小二還沒娶上媳婦,便去買了一個,回家解開布袋,卻是一位老婆婆。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有點滑稽,但卻反映了當時社會動蕩中的真實情況。

蒲鬆齡是在清朝取代明朝的動亂中長大的。當地的農民沒有文化,世代以講帶有怪異性、傳奇性的故事為消遣,寄托愛憎。大動亂之後,更產生了很多奇聞異事,成為田間村頭、屋簷樹下經常談論的內容。少年時期的蒲鬆齡聽得津津有味,久而久之,他也像喜歡民間小曲一樣,學著記錄編寫一些神怪故事來。

蒲鬆齡31歲時,到江蘇寶應縣做過一段類似今天的公務員,具體就是給知縣辦理文案方麵的事務。江蘇寶應與山東淄川的多山和丘陵地形有所不同,江淮水鄉清新秀麗,別具一番風光,這使得他詩興勃發,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寫了一百多首詩,輯為《南遊草》。同時,他仍把主要精力放在搜集狐精鬼怪的故事方麵,為他完成《聊齋誌異》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成名作的誕生”

借鬼怪以言誌

蒲鬆齡的真正成名是在他死後半個世紀。山東萊陽人趙起杲在浙江嚴州做知府,鑒於《聊齋誌異》深為人們所喜愛,便將他所得的幾種手抄本,會同刻書家鮑延博進行整理,重新編輯,刻印了出來,這就是有名的青柯亭刻本。

此書一出,隨即風行天下,翻刻的本子競相問世,並且相繼出現了評點本、注釋本、圖詠本,還有各種名稱的選本。二百多年來,一直是一部暢銷的書,直到今天,各種聊齋版本,仍然層出不窮,加上各種戲曲、連環畫、電影、電視,《聊齋誌異》在中國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聊齋誌異》很早的時候就走向了世界,現在已有日、英、法、德、俄、越南、朝鮮、瑞典、捷克、羅馬尼亞、匈牙利等二十多種語言的譯本和選譯本在世界各地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