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約公元前145年—約公元前86年)
小傳
司馬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縣)人,西漢史學家、太史令司馬談之子。公元前125年,遊曆大江南北。公元前104年,主持改曆,開始寫《史記》。公元前96年,出任中書令。
司馬遷寫的《史記》,不僅開創了紀傳體的體例,並且忠實地記錄了曆史的真相,使無數的人物在曆史中展現了永恒的生命,因此,後世尊稱他為“正史之祖”。
《史記》除了在史學上具有極重要的價值,在文學上也占有很高的地位。司馬遷的文筆優美、敘述生動,《史記》中的文章,篇篇膾炙人口,讓人再三捧讀。由於他的決心和毅力,才使我們得以明了曆史的真相。
約公元前86年逝世。
代表作品
《史記》
中學語文課文收錄
《鴻門宴》
《廉頗藺相如列傳》
“童年”
center放牛讀書的童年
司馬遷小時候每次出門放牛時,父親一定要他帶一冊竹簡,那竹簡上是父親教司馬遷學習的生字,父親把它們一筆一畫刻在竹片上,然後用繩子牢牢地穿著。父親總是會反複囑咐他:“不要貪玩,昨天晚上教你的生字,一定要記牢。”
司馬遷一手牽過牛繩,一手把竹簡輕巧地往牛背上一搭,竹簡便嗒啦一聲,平穩地垂掛在牛背兩邊。他朝父親笑笑,走向田野。
司馬遷一個人的時候,就一邊看著牛吃草,一邊在地上反複地寫著父親教他的生字。如果碰到有夥伴們和他一起放牛時,他就跟夥伴們一起玩。有時候,他教夥伴們認字,這也是他們遊戲的一種。所以夥伴們不管比他大或小,都跟司馬遷相處得很愉快,也不覺得這個牛背上掛了竹簡的同伴有什麼奇怪,倒是佩服他認得也寫得出這麼多好看而有趣的字來。
司馬遷看著披在牛背上的竹簡,在陽光照射下,閃著金光,他不由得想起父親在農耕之暇不計日夜地刻這些竹簡,是多麼的辛苦。所以,盡管司馬遷在玩的時候,那麼盡情,打滾追逐、玩泥爬樹,但是他在練字的時候,卻十分認真、專心致誌。
“創作準備”
苦其心誌進行創作
司馬遷20歲時開始漫遊大江南北,到過東南一代很多地方,這就是他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說的:“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規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乙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這些遊曆豐富了司馬遷的曆史知識和生活經驗,開闊了司馬遷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觸到尋常百姓的平凡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願望。這對他後來創作《史記》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遊曆的過程中,司馬遷飽覽了祖國的河山,看到了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也考察了他這十多年從書上看到的勝景遺跡,知道了很多曆史人物的逸事,司馬遷流露出對傳統文化極其深厚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司馬遷在淮陰、彭城、沛縣一帶的遊曆,使他對漢朝政府有了更徹底的認識。司馬遷後來把他在遊覽過程中的真切體驗和親身感受都寫一道寫入《史記》中。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讀史官所藏圖書,獲得了有利的修史條件。公元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曆,並加緊了《史記》的撰述。
正當司馬遷專心著述的時候,巨大的災難降臨在他的頭上。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抗擊匈奴,兵敗投降,朝廷震驚。司馬遷認為李陵投降出於一時無奈,必將尋找機會報答漢朝。正好武帝問他對此事的看法,司馬遷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說了。武帝因而大怒,認為這是替李陵遊說,並借以打擊貳師將軍李廣利。司馬遷就這樣得了罪,並在天漢三年下“蠶室”,受“腐刑”,這使他的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和侮辱。他痛不欲生,想到了死,但此時耳邊回響起父親臨終時關於修史的遺訓:“餘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善所欲論著矣。”於是司馬遷放棄了輕生的念頭,發誓完成一代大典。
司馬遷由於身陷囹圄、遭受宮刑,不再把修史僅僅看作是對以往曆史的總結、對西漢盛世的頌讚,而是和自己的身世遭遇聯係在一起,融入了較重的悲怨成份。《史記》中的許多人物傳記都寓含著作者的寄托,流露出作者的感慨。司馬遷著書過程中前後心態的巨大變化,賦予《史記》這部書豐富的內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帶著心靈肉體創傷所作的傾訴。
“成名作的誕生”
名垂後世的《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