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曹禺(1 / 3)

現代著名劇作家

(1910年—1996年)

小傳

中國現代著名劇作家、語言大師,原籍湖北潛江,生於天津,原名萬家寶。1933年在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就讀,畢業前夕,完成了處女作《雷雨》,次年在《文學季刊》上發表,震動了當時文壇。1935年,在天津河北女子師範學校任教時,又創作了《日出》,連同1940年創作的劇本《北京人》,把中國話劇創作提高到一個新階段。

解放後,任第一至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常委、中國文聯理事、人民藝術劇院院長等職。

代表作品

《原野》(話劇)

《北京人》(話劇)

《膽劍篇》(話劇)

《明朗的天》(話劇)

中學語文課文代表

《日出》節選

《雷雨》節選

“童年”

萬家公館的寶貝少爺

曹禺本姓萬,名家寶,因繁體字“萬”上麵是“草”頭,下麵是禺,考慮到百家姓中沒有“草”姓,隻有“曹”姓,便把“草”諧音為“曹”,這就成了“曹禺”這個筆名的由來。

曹禺於20世紀初出生在天津的一個官宦之家。他父親萬德尊,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曾任宣化鎮守使,晉升為中將軍銜,還在黎元洪大總統手下當過秘書。

萬德尊第二任妻子生下曹禺後第三天,便因產褥熱離開了人世,萬德尊為了照料失去母親的曹禺,就把曹禺生母的妹妹請來,不久就結了婚,並成了曹禺的繼母。

曹禺作為萬家公館的寶貝少爺,享受著優厚的生活待遇,但他並不養尊處優,而是感到家庭精神生活的枯竭,一種隱隱的、難以排解的苦惱伴隨著他,折磨著他,他父親還責備他說:“你整天皺著眉,哪來的那麼多苦惱?”

曹禺的繼母很愛文學,又熟悉好多民間傳說和故事。她告訴兒時的曹禺,西方有個美麗的國家,那裏的人好看、聰明,出了許多聖賢,那個地方叫“天竺”,唐僧就是到那裏去取經的,於是曹禺便讀起了《西遊記》,迷上了裏麵所描寫的神奇世界。

然而曹禺受繼母影響最大的還是戲劇,她經常帶曹禺去戲院看戲,有京戲、地方戲、通俗話劇。這樣,曹禺便慢慢明白了:戲,原來是這樣一個美妙迷人的東西。

在把曹禺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的問題上,繼母同他的父親有著不同的看法:曹禺的父親希望兒子將來當一名醫生,並讓曹禺考過協和醫院;而繼母則主張曹禺應成為一個出色的演員。

曹禺是這樣回憶他的父親和家庭的:盡管我的父親很喜歡我,但我不喜歡我的家,這個家庭的氣氛是十分沉悶的,很別扭。我父親畢竟是個軍人出身的官僚,他的脾氣很壞,有一段時間我很怕他,他對我哥哥很凶很凶,動不動就發火,我總是害怕和他一起吃飯,他常常在飯桌上就訓斥起子弟來。我父親這個人自命清高,望子成龍的思想很重,可是我的哥哥就是同他合不來,哥哥30多歲就死去了,到現在我還不大明白他,他們父子倆仇恨很深很深,其實我們都是一個父親,隻不過不同母親罷了,但是哥哥恨透了父親,家裏空氣是非常不和諧的。我父親40歲就賦閑了,從早到晚,父親和繼母在一起抽鴉片煙。到我上了中學,每天早晨去學校,下午4點回家時,父親和繼母還在睡覺,傍晚才起床。每次我回到家裏,整個樓房沒有一點動靜,其實家裏人並不少,一個廚師、一個幫廚、一個拉洋車的,還有仆人和保姆,但是整個家沉靜得像墳墓,十分可怕,我還記得,我的父親常常在吃飯時罵廚師。有時,他一看菜不滿意,就把廚師喊來罵一通,有時,也不曉得為什麼要罵人,我繼母說他,他就更抑製不住,大發脾氣。真是個沉悶的家庭啊!

在一個如此沉悶而令人窒息的家庭中,曹禺的童年怎麼會是歡樂的呢?

“創作準備”

熱衷於演戲

曹禺12歲時進入天津南開中學,這所學校校風嚴謹,功課紮實,曹禺受到了良好的基礎教育。當時,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蓬勃興起之時,學校裏各種讀書會、話劇團活動頻繁。曹禺還和同學辦起一個叫《玄背》的副刊,寫小說,寫詩,忙得不亦樂乎。

但曹禺最熱衷的還是演戲,他很快成了新劇團的演員。有件事對他震動很大:那一次,他們正演易卜生的《人民公敵》,劇中主人公在舞台上所揭示的社會問題,正是當時中國必須解決的社會問題,於是封建軍閥褚玉璞,以為一個姓易的青年,寫了這部戲在罵他,便派了天津督辦公署的爪牙來阻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