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杜鵬程(2 / 3)

1938年,杜鵬程個人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他到了延安。開始,他在八路軍隨軍學校念書,後來,組織上讓他到陝甘寧邊區農村工作,主要是向農民宣傳抗日,學了一些做群眾工作的方法,也擴大了生活麵。

此後,他還一度把興趣集中在政治經濟學、哲學、曆史等社會科學方麵,讀了不少這方麵的著作,這對他思想的深化、馬列主義修養的提高,都有著莫大的好處,對他日後文學創作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

1947年以後,杜鵬程開始當新華社隨軍記者,這一年3月,胡宗南進犯陝甘寧邊區,偉大的延安保衛戰正式開始了。他隨部隊沒日沒夜地後撤,一路上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在與廣大指戰員的接觸中,使他的思想和心靈都得到了很大的洗滌和震動。

後來,形勢發生了變化,在黨中央直接領導下,彭德懷司令員創造性地運用了毛主席的戰略思想,指揮全軍,以兩萬多人的兵力,打擊了十倍於我的敵人,使我軍開始了戰略反攻。其間,無數英雄人物給了杜鵬程極大的感染和教育,使他深切地體會到人民戰爭的偉大。

但是這些實際感受,如不升華到理性階段,那麼它的真正內涵就難以發揮出來。為此,他不管在怎樣的艱苦條件下,也不間斷學習。沒有書,他就到敵人放棄的城市中去找,然後背在身上,一邊走一邊看,看一頁撕一頁,以減輕重量負擔,他還堅持長期搜集戰士的先進事跡,光日記就寫了一二百萬字之多,這些材料,為日後的創作作了必要的準備。

“成名作的誕生”

謳歌人民戰爭的偉大

1949年,杜鵬程隨軍到了新疆,駐紮在喀什噶爾城,這時雖然部隊仍在剿匪,但大規模緊張的戰鬥已基本結束,生活也比較安定。但杜鵬程的內心卻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一想到延安保衛戰的日日夜夜,想起這幾年的不平凡的生活,熱血就往上湧,他想寫一部反映延安保衛戰的長篇小說,來歌頌人民戰爭的光輝勝利,歌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千萬革命戰士的豐功偉績。

但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時新中國的文學,有寫農村土改的,有寫民兵、遊擊隊鬥爭的,而以人民解放軍戰鬥生活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幾乎沒有,加上作者也沒有這方麵的經驗,怎麼辦?他隻好又邊幹邊學,先是找可供借鑒的外國文學作品,特別是沙俄及前蘇聯時期的作品,如《戰爭與和平》、《鐵流》、《毀滅》、《夏伯陽》、《恐懼與無畏》、《日日夜夜》等來讀,然後,在黨組織的支持下,專程來到北京,修改已經寫好的初稿。經過無數個繁忙的白天與不眠之夜,九易其稿,於1954年終於完成了《保衛延安》的全部創作任務。

“巔峰之作”

成名作《保衛延安》的梗概

杜鵬程同誌是一位創作態度十分嚴肅認真的作家,他一生創作數量雖不很多,但大多有很高的質量,除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保衛延安》外,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第一、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還創作了幾十個有分量的短篇小說,如《難忘的摩天嶺》、《飛躍》、《嚴峻而光輝的裏程》、《一個平常的女人》、《延安人》、《記一個年輕的朋友》、《夜走靈官峽》……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國人民建設自己國家的豪邁氣概和嶄新的精神風貌。那篇發表於1958年的著名中篇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裏》,更是一首和平建設年代的英雄讚美詩,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