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著名作家
(1921年—1991年)
小傳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陝西韓城縣人,1938年到延安參加革命,主要在基層工作。
1947年任新華社隨軍記者,1949任西北野戰軍第一兵團新華社野戰分社主編,1951年起,任新華社記者、新華社新疆分社社長。
1954年起到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從事專業創作,曾兼任工程處黨委書記、鐵路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長期生活在鐵路建設工地和其他建設工地。
1954年他創作的長篇小說《保衛延安》是反映我軍革命戰爭的一部力作,受到廣泛的好評,他主要的作品還有短篇小說集《大沙漠》、《年輕的朋友》等。
代表作品
《保衛延安》(長篇小說)
《夜走靈官峽》(短篇小說)
《年輕的朋友》(短篇小說集)
《在和平的日子裏》(中篇小說)
《速寫集》(散文集)
“童年”
向上帝祈禱的孩子
杜鵬程出生在陝西省韓城縣蘇村,這裏曾是我國偉大史學家司馬遷的故鄉,司馬遷廟距離蘇村不遠,建築莊嚴而清雅,每年舊曆4月那裏逢會,人們爭相朝拜。
杜鵬程的家很窮,他3歲失去了父親,母親杜趙氏挑起了撫養孩子的重擔。母親是個堅強的人,她雖不識字,但求生能力很強。幾年間,伯伯、叔叔都相繼去世了,母親一人料理他們的後事,還收留撫養了三個堂姐妹,並千方百計送小鵬程上私塾。這樣,家裏幾間破屋和兩三畝地都變賣光了。
1929年,陝西發生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旱,餓殍遍地,母親忍痛把三個堂姐妹賣給人家當童養媳,把小鵬程送進了基督教的孤兒院。
小鵬程在這裏要替牧師掃地挑水,幹雜活,由於他背聖經快,後來就被送進教會學校念書。他開始向往不知在什麼地方的“耶路撒冷”,虔誠地跪在地上禱告,流著眼淚向上帝懺悔自己在人間犯的“罪惡”。有一次,他回到家裏,母親病了,缸裏又沒有一粒糧食,他就跪在地上,一遍又一遍地禱告,祈求上帝讓他母親康複、讓他家缸裏有糧食,但卻始終沒有這種奇跡出現。從此,他再也不相信那些牧師的話了。
“創作準備”
隨軍記者體會生活
杜鵬程12歲開始了學徒生涯,店鋪對麵,有一家書店,他一有空就跑到那裏站著看各種書,如《三國演義》、《水滸傳》之類以及各種民間小說。盡管有些地方他還看不懂,但書就像一塊磁鐵牢牢地把他吸引住,他開始思考人生的種種問題,於是問老板當完學徒能幹什麼,老板回答說可以當店員,如果幹得好,還可以當老板。小鵬程對此沒有一點興趣,後來他就離開了。
他又來到一所離家二三十裏地的鄉村學校半工半讀,這裏除了供吃飯,還有一元五角的工資,母親可以不用挨餓了。在這裏,他接觸到一些進步的教師,有的還是地下黨員,他們給學生講述中國近代受屈辱的曆史,介紹新文學,傳播共產主義思想,小鵬程眼界開闊了,他如饑似渴地閱讀起“左聯”作家的作品,像巴金的《家》、蔣光慈的《少年漂泊者》、《哭訴》等,這些作品燃起了他心中的火焰,促使他更快地覺醒。
16歲時,他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他們到處搞抗日救亡活動,還當了一名隊長。韓城成立了一家宣傳抗日和馬列主義思想的少年書報社,杜鵬程自願給他們當送報工,盡管沒有工資,但是這裏的氛圍使他感到滿足。在這裏,他讀到了更多的進步書報,如《共產黨宣言》、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新哲學大綱》等,初步懂得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