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艾蕪(1 / 3)

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

(1904年—1992年)

小傳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四川新繁人,原名湯道耕,因受“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不滿舊的教育製度和反抗包辦婚姻,於1925年離家出走,漂泊在雲南、緬甸和新加坡等地。

1931年,因參加緬甸的反帝運動,被殖民主義當局押送回國。

到上海後,與沙汀一起向魯迅請教關於小說創作問題,1932年參加“左聯”,1948年在重慶大學任教。建國後,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和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

自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創作甚為勤勉,有《南行記》、《南行記續篇》、《豐饒的原野》、《山野》、《故鄉》、《百煉成鋼》等數十種著作。

代表作品

《豐饒的原野》(長篇小說)

《故鄉》(長篇小說)

《山野》(長篇小說)

《春天的霧》(長篇小說)

《南行記》(短篇小說集)

“童年”

幼年的家庭啟蒙教育

艾蕪本名湯道耕,出生在四川新都縣清流場連豐村。

其父湯坤庸是個讀書人,在村裏當小學教師,為人正直誠懇,道耕就在他的學校裏,接受了父親的啟蒙教育。

湯道耕的祖母,出生於書香門第,能識字讀書,她沒事時,或夏天晚上在院子裏乘涼時,就給湯道耕講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如《魏小兒西天問活佛》中的魏小兒,不畏艱險問佛的感人經曆曾激起道耕的勇氣和美好的想像。

母親對湯道耕的影響也很深,她一年到頭,從早忙到晚,難得有休息的機會,湯道耕看在眼裏,記在心上,給他精神上的滋養,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對湯道耕的思想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湯道耕的祖父是個極嚴厲的人,他年輕時企圖走科舉入仕的道路,但終未如願,於是便把希望寄托在兒孫身上。他每天刻板地生活,早上把屋裏屋外打掃幹淨,然後一杯茶,一張小板凳,攤開《資治通鑒》或《隨園詩話》之類的書來看,從不許人打擾。湯道耕在這種氣氛中,常常感到鬱悶和寂寞。

後來,湯道耕漸漸長大,他有著極強的求知欲,他不滿足隻是聽別人講故事,而是自己課外閱讀大量古典通俗小說。他說,祖母所講的故事,老虎、狗熊、蟒蛇、猴子等等,都比人厲害,人占便宜,通通是一時的幸運,再不就是因為神仙、活佛暗中相助。可是到了《三國演義》、《七劍十三俠》裏,人便顯出了本事。於是他就感到更加有趣。

在作文方麵,道耕從小便在父親的指導下做著各種文章,進步很快。有一回,學校來了一個督學下來視察,他調看了學生作文本,當他看到湯道耕的卷子,連聲說:“這個學生可以去進高等小學了。”還有一次,道耕參加三年級的作文考試,考題是《觀摩會記》,發榜的時候,道耕的名字排在第一名,並領了獎品。

“創作準備”

流浪中積累素材

湯道耕15歲時,偉大的“五四”運動波及到鄉裏。這時,他所就學的新繁縣高等小學也吹來陣陣清風:校長是新文化、新思想的擁護者,他替學校訂了許多宣傳新思想的雜誌,像《新青年》、《每周評論》、《少年中國》等等。湯道耕完全為新思想所感召,學習做自由詩,寫白話文,特別是對婚姻自由他特別感興趣,回家要求父母解除早就由家裏定下的婚約。

在文學上,湯道耕大量翻譯作品和創作小說,受到世界進步文學潮流的影響,特別是那些表現下層人民不幸的作品,像國木田獨步的《女難》、狄更斯的《賊史》、托爾斯泰的《高加索的囚徒》等。也許是由於誌向和趣味的影響,湯道耕對“創造社”,特別是郭沫若的《女神》情有獨鍾。據他後來回憶,當時讀的課外書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創造社”的作品或文章,同時,他開始對有關社會人生的切身問題,有了深刻的思考。

上學無門,又不願渾渾噩噩地過下去,他決定離家出走。他與一位姓黃的同學從成都起程,乘船到樂山,下船遊覽了大佛寺、烏尤寺等風景名勝。然後,又乘船東下到礢為,再步行到珙縣,送同學到家,便獨自一人上路,經鹽津、昭通、東川、尋甸……於1925年秋到達昆明。

在這裏,他嚐到了饑餓的滋味——“賣草鞋碰了壁”,“拉黃包車也不成”,“鞋子都叫人給偷走了”。幸虧後來有人介紹他到昆明紅十字會去做雜役,總算解決了吃飯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