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姚雪垠(1 / 3)

中國現代作家

(1910年—1999年)

小傳

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河南鄧縣人。1929年考入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後因參加學生運動被捕入獄。出獄後,依靠自學走上創作道路,1938年發表優秀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

抗戰後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先後在東北大學(四川三台)、上海大夏大學任教。1951年到河南文聯,後轉作家協會武漢分會從事專業創作。

1978年任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文聯主席。

他的力作——長篇曆史小說《李自成》出版後受到文藝界的高度評價和讀者的熱烈歡迎。

代表作品

《牛全德和紅蘿卜》(中篇小說)

《春暖花開的時候》(長篇小說)

《差半車麥秸》(短篇小說)

《戎馬戀》(中篇小說)

中學語文課文收錄

《差半車麥秸》

“童年”

親身經曆土匪窩的生活

姚雪垠,原名姚冠三,1910年10月出生於河南鄧縣姚營寨一戶破落地主的家裏。

姚雪垠的祖父、父親都抽大煙,他一出生就差點被溺死,是他的老祖母把他救活了,並嗬護著他長大。

當時河南土匪很多,並分成兩派,因姚雪垠的父親這一派在爭鬥中失敗,家裏房子和財產都被燒光了,他們家從此跌入了赤貧階段。

童年的姚雪垠沒有上過幾年學,但他聰明伶俐,記憶力極強。四五歲時,就把《三字經》都記住了,冬天農閑時,聽大人們講曆史故事,聽藝人們說《施公案》、《三國演義》等,他都很入神。

姚雪垠十三四歲的時候,曾被土匪綁架,並在土匪窩裏生活了100天左右,那經曆當然是十分險惡和危難的,他後來的長篇小說《長夜》就取材於那段生活。

後來因為家裏遭難,他母親神經受了刺激,終日哭笑無常,並染上了大煙癮;父親也抽大煙,烏煙瘴氣的家庭,令姚雪垠更加難以容忍,他幾次逃出去,還在樊鍾秀的“建國軍”中當了三個月的兵,經曆了一些他前所未聞的事件,這些生活為他日後創作《李自成》提供了素材。

這一時期,正值中國曆史新舊交替時期,辛亥革命的不徹底致使封建社會的製度、禮教、道德、風俗都依然如故,這就使十七八歲的姚雪垠有機會看到封建社會的舊貌,甚至官府的各種殺人方法,這些特殊的生活經曆,在他後來的創作中都有所反映。

“創作準備”

處女作的發表

1929年,19歲的姚雪垠不甘心在家長期失學,抱著青年人的向往和希望,離開了他早已厭惡的、充滿了悲劇和沒落氣氛的家庭,來到當時河南省會開封尋找出路。

他看到一則水利學院招生的廣告,想去報考,後來遇到一個同鄉讓他報考河南大學預科,但又沒有文憑,那位同鄉便幫他弄了一張假文憑,他終於考上了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相當於高中)。

不久,他在《河南日報》副刊上,發表了筆名“雪痕”的短篇小說《兩個孤墳》,這就是姚雪垠的處女作!

這段時間裏,他還如饑似渴地讀了不少馬列主義書籍,初步了解了一些曆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同時,對新文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史學方麵,他以清代樸學家、古史辨派和新史學等的不同方麵的綜合研究,對他日後的治學態度和方法都有一定影響。

由於參加了中國共主黨領導的學生運動,他曾幾次被反動當局逮捕,最後被開除出“河大”,流亡到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