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姚雪垠(2 / 3)

生活依然艱難,但北平圖書館牢牢地吸引著他,每天早晨,他就來到圖書館,直到晚上閉館才離開,渴了就喝口涼水,餓了就咬一口幹燒餅。

他在北平、上海等地的報刊上發表散文、短篇小說,他曾根據一個地下黨員的事跡,寫成小說《紅燈籠的故事》,發表以後,還被翻譯成俄文。他還專門研究過群眾的口頭語言,把搜集的語言編輯起來,為他日後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成名作的誕生”

與時代同步進行創作

姚雪垠在20世紀30年代初,寫了十多個短篇小說和大量散文、雜文,但畢竟是他的早期創作,並沒有產生過大的影響。

抗戰開始以後,他一麵從事抗日宣傳,編輯出版刊物,一麵深入戰地采訪、搜集素材,終於寫出了他的成名作、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中篇小說《牛全德和紅蘿卜》,長篇小說《春暖花開的時候》。

《差半車麥秸》全文八千多字,寫一個綽號叫“差半車麥秸”的農民遊擊隊員鍛煉成長的故事。當時,標語口號式的作品比較多,姚雪垠的這篇作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茅盾評論說,“差半車麥秸”這一形象,是抗戰文藝發展不到一年中出現的“新的典型”。

中篇小說《牛全德和紅蘿卜》,寫的是兩個不同類型的遊擊隊員的形象。牛全德出身於舊軍隊,思想動機並不純;紅蘿卜是個比較單純的年輕農民,他們兩個之間出現了一些矛盾,最後牛全德終於覺悟了,在一次戰鬥中他打死了漢奸“七弟”,救了被“七弟”追殺的戰友紅蘿卜,他自己也獻出了生命。小說表現了舊江湖義氣向新的革命責任心的轉變過程,同誌之愛戰勝了個人恩怨,具有積極的主題意義。

這篇作品發表後,被評論界認為是姚雪垠繼《差半車麥秸》之後的又一成功之作。

《春暖花開的時候》是姚雪垠寫作的第一部長篇,內容是抗戰時期台兒莊戰役前後,大別山下一個講習班中的幾個救亡青年的故事。作者寫這部小說是在非常艱難的條件下進行的:敵人狂轟濫炸,物質條件極度匱乏,連稿紙都買不到,他常常是在村外樹下或菜田裏,將土法製造的粗紙鋪在腿上的小板子上,寫一段,躲一陣敵機。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重慶胡強主編的《讀書月報》上連載,受到歡迎。

但這部書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當時抗日形勢嚴峻,書中較多地描寫了兒女情長,涉及重大主題不夠。

“巔峰之作”

宏篇曆史小說《李自成》

提起姚雪垠,人們就會想到長篇曆史小說《李自成》。的確,《李自成》的創作浸透著姚雪垠的畢生精力。早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在開封河南大學圖書館裏自學時,就接觸到有關李自成三次進攻開封的記載,使他對這一題材發生了興趣。後來幾次想寫,由於當時抗戰,未能如願,直到建國後1957年他被錯劃為“極右派”後,他想起了司馬遷憤著《史記》的事跡,毅然決定在逆境中開始創作《李自成》。

《李自成》是一部規模宏大、架構繁複的多卷本,是大部頭的宏篇巨製。僅就第一卷來說,故事發生在明崇禎十一年冬天到次年夏天這幾個月,李自成的軍隊在潼關附近被明軍重重包圍,崇禎派三邊總督洪承疇督戰,並授陝西巡撫孫傳庭上方寶劍,可以先斬後奏。李自成堅決不投降,孤軍苦戰,結果全軍覆沒,但他不灰心,在商洛山中克服了種種困難,重振旗鼓,與逃到豫西山中的高夫人會師,同時推動了張獻忠等重新起義,把農民戰爭推向新的高潮。

這一卷,僅出場的有名有姓有活動的人物就有上百個,其中人物性格鮮明的如李自成、崇禎、劉宗敏、郝搖旗、尚炯、張獻忠、盧象升、孫傳庭等十幾個;皇帝、大臣、太監、農民領袖、普通農民、販夫走卒……組合在一起,構成了明末社會的曆史人物畫廊,全麵反映了明末社會的方方麵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