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姚雪垠(3 / 3)

小說的第二卷,長達八十餘萬字,分上、中、下三冊,出版後又獲得巨大成功,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第三卷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出版,這一卷又分上、中、下三冊,字數達到九十多萬。這樣連同前二卷的五冊,一共是八冊,共有220多萬字,但這還隻是全書的一半,因為姚雪垠計劃是共分五大卷,總字數要達到400多萬,真可謂洋洋大觀!

“趣聞軼事”

姚雪垠與毛澤東

1957年的秋天,姚雪垠按原先的計劃,打算先寫《天京悲劇》和《杜甫傳》,然後再寫《李自成》。那麼,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突然改變主意,提前寫《李自成》了呢?對此,他表述得很清楚,是因為毛澤東,因為毛澤東對李自成的特殊關注。他說他雖然很早就對李自成的事跡感興趣,但真正從文學創作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是1944年在重慶的時候。當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發表了,他知道毛澤東對此文很重視,列為整風學習材料,而且還曾致函郭沫若給予高度評價,同時還有搬上戲劇舞台的建議。

在延安的時候,開明紳士李鼎銘的侄兒寫了一部以李自成起義為題材的小說《永昌演義》,呈給毛澤東審閱。毛主席一直把這部書稿帶在身邊,進北京後交給周揚,說寫得不好也可以少印一些作為參考。姚雪垠說他讀過《永昌演義》,確實寫得不怎麼樣。但由此可知毛澤東對李自成非常重視。李自成是曆史上著名的農民起義的領袖,是從陝北起義的;毛澤東是中國革命的領袖,領導過農民起義,也曾在陝北活動過,這種曆史的偶然與必然使得毛澤東對李自成特別關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反右運動結束以後,姚雪垠到武漢市郊東湖農場“監督勞動”。幾年以後,他成為“摘帽右派”,客觀形勢有了很大的變化。

當時,姚雪垠已把《李自成》第一卷寫完,正忙於聯係出版的事。1962年年底,他為此專程去了一趟北京,回來後談及在京期間所受到的禮遇和讚揚,都見了哪些重要人物,誰又說了些什麼。說時滔滔不絕,喜形於色。這中間,他最重視也談得最多的,是茅盾和吳晗。一個是文學泰鬥,一個是明史權威,他們的意見當然十分重要,十分可貴。

就是在這個時候,姚雪垠把剛剛出版的《李自成》第一卷寄呈給毛澤東和周恩來。這一舉措與他當時的處境有關。他聽到了掌聲,得到了讚揚和鼓勵,同時也聽到了貶斥聲,看到了冷眼。他在有些飄飄然的同時也清醒地意識到,學術上、藝術上所獲得的讚揚並不能改變“摘帽右派”的身份。他知道,隻有通天,或許有望改變處境。他和夫人王梅彩一起包裝這兩部書,他們是懷著誠敬之心在做這件事的。當時有人還問他:“現在的出版物那麼多,主席又那麼忙,未必會看你這部書。”姚雪垠胸有成竹地說:“他會看的。這不是一般的小說,這是《李自成》,他一向非常重視李自成。”

果真如姚雪垠所料,毛澤東確實特別重視李自成,真的讀了他的《李自成》,而且是基本肯定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不久,毛澤東暢遊長江駐足武漢時,曾有話給當時的省委書記王任重:“你告訴武漢市委,對姚雪垠要予以保護,他的《李自成》寫得不錯,讓他繼續寫下去。”

毛澤東支持他繼續寫《李自成》的指示下達後不久,姚雪垠就如同躍過了龍門,遷居北京,開始進入他人生旅程和文學道路的最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