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著名小說家
(1914年—1989年)
小傳
中國當代著名小說家,曾用筆名黎鶯、李家橋,河北保定清苑人。
1938年參加八路軍,當過編輯、記者、步兵團長等職,並開始正式發表散文、短篇小說。
1958年,出版長篇小說《野火春風鬥古城》,在讀者中反響強烈,作品情節驚險曲折,引人入勝。
20世紀60年代初,創作他的第三部長篇小說《還我河山》,以及革命曆史題材的短篇小說《九功橋邊》、《萬人敵》、《三進五窯村》等。
“文革”中受迫害,在獄中以《資本論》的文字夾縫為稿紙,偷偷進行創作,以驚人的毅力,寫出《女遊擊隊長》、《上一代人》兩部長篇小說的草稿。
李英儒是以長篇見長的當代小說家之一。
代表作品
《野火春風鬥古城》(長篇小說)
《政治委員》(短篇小說)
《女遊擊隊長》(上、下)(長篇小說)
《淩雪晴》(與李曉龍合作)(電影劇本)
《還我河山》(上、下)(長篇小說)
“童年”
傳說故事陪伴童年
李英儒出生在河北保定清苑縣一個富裕農家,祖父種著百餘畝地,還開了油房,但當英儒出生時,家裏已日趨中落,殯埋祖父花了很多錢,伯父的姻侄又騙走了一筆巨款,分家後,他家還剩60畝薄地,日子漸漸趨緊。
他一家有10口人:父親、母親、大哥、大嫂、二哥、二嫂、侄子、侄女、姐姐和李英儒。
他的父親是個忠厚的農家人,讀過六七年私塾,能寫春聯和書信,會看《玉匣記》和史書,村子裏婚喪嫁娶,紅白喜事,多請他看好日子。他還喜歡看舊小說和老戲,像河北梆子、老調絲弦等,他都能哼哼出很多出。在父親的影響下,英儒從小也喜歡唱《轅門斬子》、《走雪山》、《斬黃袍》、《三上轎》等唱段。
母親又聰明又漂亮,能做一手好針線活,烙餅、貼餅子又快又省柴,她雖識字不多,但卻博學,熟知很多書戲,她能把《二度梅》、《金鎦玉環記》、《彭公案》等,一套一套地說出來,她還能講說和唱誦很多民間曲調,什麼“天明了,母雞跳出籠了,老虎撅嘍尾腚了,閨女小子都該起了”,這些都給小英儒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他的思想、情趣和愛好。
小英儒六七歲的時候,經常到伯父家的牲口棚裏聽一個姓梁的長工講故事,此人開過中藥鋪,會看中醫,博古通今,他能講《孟薑女哭長城》、《沉香劈山救母》、《蝴蝶杯》等等這些古老傳說,也能講時下的一些新鮮事,把小英儒都聽著迷了。
白天,他就和小夥伴到村頭和小河邊嬉戲。春天,村邊菜園裏,杏花剛放過,桃花又綻開;夏天,環村葦塘,一片翠綠,池塘清澈見底,微微清風襲來,真是涼爽愜意;秋天,村外田野一片紫紅的高粱穗,隨風波動……小英儒和小夥伴黏雞鳥、捉蜻蜓、上樹掏鳥蛋……真是快樂極了。
英儒幼年接受過嚴格的傳統教育,他7歲開始念私塾,此前父親在家就教他念過《千家詩》和“人、手、足、口”之類的識字課本,後來就讀《論語》、《大學》、《中庸》之類,雖然是生吞活剝,但卻打下了較紮實的文字功底,特別是學對聯,既訓練了大腦思維,又提高了審美情趣,如“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敢下;地為琵琶道為弦,哪個能彈”,又如“童子捅桐籽,桐籽落童子樂;小夥生小火,小火歡小夥歡”。後來,他就開始學習做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又讀了《左傳》、《東萊博議》等古書,打下了較好的古文基礎。
但是,不久父親去世了,小英儒那年剛11歲,因為他和大哥、二哥都不同母,所以大哥大嫂同母親鬧矛盾,二哥也不管家裏,他隻好和母親跑到外祖母家裏去暫住。母親經常對英儒說,你要好好學習,長大成人,頂立門戶,挑家過日子。英儒立誌,要再上幾年學,當一名教師,掙錢養活媽媽。
“創作準備”
從戰鬥生活中積累創作素材
李英儒練習創作,起步還是比較早的,當他十六七歲在保定半工半讀上中學時期,就開始練習寫作,他的第一篇作品叫做《春日旅行記》,刊登在安新縣教育局彙編的文集中,後來還寫了一些詩歌和散文,先後刊登在《幽燕》副刊、《河北民聲》和誌存中學校刊上。